記者:洪舒盈
2017年11月底,隨著最後一位藝術家放下他的畫筆,向這座城市交出他的作品,由澳門電力公司牽頭策劃和主辦的“電力X文創”系列之“配電箱藝術活動”暫告一個段落。20份繪畫在普通的電箱外殼上的美術作品正式作為一個整體向澳門的市民以及外來遊客展現出這座城市活力以及年輕的文創力量。
街坊經常會表現出對藝術家創作的興趣
“電力X文創”
“很久之前我們就已經有這個計劃的了,只是基於對安全問題的考慮,遲遲沒有落實。”談起策辦這次活動的細節,澳電的相關負責人——澳電監管事務及企業傳訊辦公經理Jaclyn與主任Ken提得最多的便是“安全”二字,哪怕每一個藝術電箱都按要求保留了原有的“危險”標識,安全隱患仍然存在:“我們很擔心有一些市民會因為喜愛而去觸碰它們。雖說我們己有較完善的安全措施,但那畢竟是帶電的設備。”秉著對市民、對藝術家負責的態度,主管這些電箱的電力公司在前期的籌備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在能確保藝術家們安全創作的前提下方正式展開此次創作活動。
除了提示市民注意安全的“危險”標誌外,活動的二維碼也是這20個藝術電箱的標配之一。觀眾可以通過掃描其上的二維碼進一步了解作者的信息以及他們的創作理念。這也是澳電此次為推廣澳門本土藝術家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配電箱藝術活化活動”只是“電力X文創”系列中的其中一個活動,是次活動的成功給了澳電信心——在澳電的安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藝術家們安全地完成了所有的創作;市民們也十分樂於接受這些新的社區風景;截至目前為止,澳電亦沒有收到任何關於電箱作品遭到亂塗亂畫等形式破壞的投訴等。Jaclyn和Ken表示,未來,澳電將繼續以“至少每年一個”為目標,推出不同的公益性文創活動,為推動澳門的文創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今後還會推出音樂類的節目……2018年的系列活動也已在籌備當中。我們挑選了渡船街的三個戶外客戶變電房,預計在今年七八月份對其進行藝術活化創作,屆時還將繼續與澳門美術協會以及澳門插畫師協會的藝術家合作。”之所以會優先選擇澳門本土的藝術家,除了出於扶持本土文創力量的需要外,更因為澳門的藝術家更能講述好澳門的故事。20幅電箱美術作品完成以後,澳電隨即舉辦了一個小活動:尋電箱,贏獎品。雖然舉辦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市民和遊客通過關注這些作品進而關注到澳門的本土文創力量,但是澳電並沒有在作品創作全部完成以後便急著將所有的地址公之於眾。因為他們希望利用這20個電箱,將澳門結成一張大網,讓人們在尋找這些電箱的過程中感受這座城市的風貌。探尋的過程比目的更重要。
何潤發(Ken Ho)與他的《觀鳥》
停下您的腳步
《觀鳥》的作者Ken Ho這次負責的電箱在官也街,這是一個比較舊的一個電箱了。之所以選了一個老舊的電箱是因為他覺得儘管官也街每天都人來人往,但真正駐足品味它的韻味的人并不多:“買完手信,嘗完當地的特色美食就走了。但是它是很值得人們再多點流連的。”於是,他用白顏料將這個“破舊”的電箱重新刷了一遍,像是給它穿了一件新衣服,而後再在其上進行創作。他期望這些被賦予了藝術生命的小小電箱能為官也街停住更多人的腳步,讓他們多一些發現隱藏在這座城市各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小小驚喜,為他們的旅途帶來不同的新鮮體驗,這一想法與澳電不謀而合。
《觀鳥》局部
《觀鳥》與官也街一角
藝術的意義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在這場耗時長久的活動中,藝術家除了是付出者之外,更是收穫者。很多作者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次創作與以往的創作之間最大的區別便在於這次的創作是在戶外,大多數時間都在工作室里安靜地完成個人創作的他們,在這次戶外創作中收穫了許多溫馨的瞬間。
雷欣宜(Tramy)與她的作品《鬧市中的小幸運》
《鬧市中的小幸運》局部
《鬧市中的小幸運》的作者Tramy就表示,創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吝讚美的街坊給她加油,一些不願打擾她創作的朋友會在事後與她所負責的電箱合影,再通過社交軟件發給她;
Siomeng 作品《芝麻開門》
《芝麻開門》電箱右側畫面
創作《芝麻開門》的Siomeng在創作之時亦遇到一位老人家,在看了他作畫近15分鐘後對他說:“我住在這裡幾十年了,都沒見到有什麼人像你一樣有心在這上面畫畫,加油啊。”
簡安怡(Peony)作品《回味啫喱蛋》
電箱上的作者信息
《回味啫喱蛋》的作者Peony的一位“小粉絲”連續四天每天都來看她作畫,最後一天的早上他帶著自己的早餐包等在電箱附近,待Peony到了以後送給她……這些小小的舉動都給了藝術家莫大的鼓勵。
此外,社區創作還能為不同的藝術家提供新的創作體驗,讓他們在為城市、社區服務的同時獲得新的藝術經驗與創作反思:
Mini與臨近的一個電箱作者選擇了同樣的主題,她們利用藝術的手法創造出兩個獨立的作品在畫面內容上進行互動;
Tramy認為這一次的創作融入了澳門元素與街頭特點,是不同於以往的個人創作主題的;
Siomeng則在與觀畫的街坊的對話中再次反思歷史的意義,並思考如何利用藝術作品更好地去保留更多美好的集體回憶;
Peony表示,作畫過程中與街坊的互動,讓她獲得了不少的創作建議,她也得以不斷完善畫面內容及其表達方式。
更有一些街坊直接向藝術家們致以感謝,感謝他們為城市與社區帶來的新色彩以及為他們帶來的好心情。這些小小的互動也拉升了這些街頭作品鮮明的地域性和社區性,是真正屬於澳門的社區文創,凝聚了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情懷。
黃美玲(Mini)與她的作品《BU-愛你》
Mini今次的作品與鄰近的一幅作品在畫面主體及內容上的互動
文創與社區
社區文創的內涵不僅是指以社區元素為基礎的創意作品,它還包括了所有能為市民的社區生活帶來積極的精神財富的各式創作。從這一角度來看,題材和內容看起來便不是首要的了。因此,從一開始,活動的主辦方便沒有就題材及內容對藝術家們做出具體的要求,給足了他們足夠的創作空間,任其發揮。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看到20個題材各異,內容豐富的街頭作品以不同的姿態展示著文創的多樣性。
扶持本土文創力量的方式除了簡單的資金贊助以外,還可以通過提供各式的平台拉進藝術家與街坊、與社區的距離,讓本土的藝術家更好地在扎根本土的社會人情或者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創作出引起本土市民甚至是在世界更大範圍內的人們的共鳴。
發佈者:洪 舒盈,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5/08/%e8%97%9d%e8%a1%93%e6%b4%bb%e5%8c%96%ef%bc%8c%e6%89%93%e9%80%a0%e6%be%b3%e9%96%80%e7%89%b9%e8%89%b2%e7%a4%be%e5%8d%80%e6%96%87%e5%89%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