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藝術團體“牛房倉庫”
記者:陳小芳
本土的藝文展演空間
不同的藝術需要不同的展示場所,諸如畫廊、時裝、文創商品、表演藝術劇場,在澳門,政府經營的藝文空間有文化中心,政府與學院合作的”南灣雅文湖畔”,民間團體經營的則如”仁慈堂婆仔屋”,民間機構”創意空間”、”九號碼頭”等,而民營空間則有不同類別,有藝術花園、牛房倉庫、私人畫廊等。不同藝術團體有其自身的定位。本文將以本地民間團體“牛房倉庫”,探討實驗藝術在澳門的發展及培育。
實驗藝術泛指階段性的作品,在90年代時普遍用“另類藝術”,但因為另類較易被標籤,而“實驗”一詞並非代表另類,感覺比較中性。本澳不同藝術團體也有實驗藝術性的項目,如“梳打埠實驗工場”,以創作實驗性的表演藝術為主;而牛房倉庫(下稱牛房),則以“實驗藝術”作為主體發展方向,以視覺藝術為主,亦是以經營空間為定位的藝術團體。
舊牛房倉庫
培育以實驗性藝術為主的藝術家
牛房自2002年成立,昔日位於澳葡時代市政廳轄下的牛房,回歸後成為民政總署轄下的一個小販倉存;通過社會的各種聲音,當時的民署決定將市政牛房的其中一棟給予牛房使用,作為舉辦活動的場所,亦稱作此空間為“市政牛房”。這是文物建築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因為當時這座建築物是受保護的。當時牛房的創始人覺得,16、7年前的澳門,澳門的實驗性藝術十分稀少,且沒有一個平台及空間讓年青藝術家有所發展。於是,牛房便透過經營這個空間,以“舉辦具有實驗性強的展覽和作品”為大方向,“實驗性強”則泛指甚具個人化,實驗性偏重的作品,與作品好壞無關,而牛房展出的作品內容多以視覺藝術為主。“因為所有藝術都需要有個平台,讓作品展示,繼而不斷進步,無論是民間或政府,各種資源都在建立一個平台讓每位不同範疇的藝術家不斷進步。”自此,牛房便開始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包括繪畫、雕塑、海報、裝置、多媒體等,由於空間夠大,可塑性很高,場地用作做實驗音樂、電影播放、行為藝術表演等不同的實驗項目;特別是跨媒體跨領域,很多時都需要結合裝置,而市政牛房這個實驗空間很適合,且歷史感很強烈,吸引到不少本地及外地藝術家前來創作,為他們的當代藝術創作提供實驗交流平台。
發展社區藝術項目及課程
市政牛房的位置位於住宅社區,鄰近有學校,因此從社區的角度去思考,提供另類的兒童藝術教育課程及工作坊,並讓這個空間可以發展為社區的藝術集中地。於是便成立了一個陶瓷坊,並陸續開辦了兒童繪畫、手工藝、陶藝、青少年音樂等藝術課程。實驗藝術不僅限於創作,教導小朋友或大人的方法,也可以滲透很多實驗藝術,不再是以傳統的方法給一張畫紙你,按照公仔畫,現在來說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存在。因為牛房有幾位成員都是理工藝術教育系,當然團隊在十多年間有不斷改變,但這些課程都有賴這些成員一起堅守下去。
牛房倉庫藝術空間告別日
牛房的負責人的遠景不只是單獨的展覽,藝術課程,而是是整個望廈區的社區發展--以牛房為中心,連接美副將大馬路的別墅,乃至望廈區,每個地點各有藝術定位,彼此連結。這個藍圖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然而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包括釋放更多空間等。故這個理想發展模式,對當時來說只是一廂情願。
從一個角色轉變到另一個角色
一直到2017年9月30日,由於與文化局的場地合約期滿,場地需歸還給文化局。亦意味味著牛房的這個十分重要的階段--由政府與民間團體一同合作活化文物的階段已完成。這是經過多年的嘗試。負責人認為,撤出市政牛房後,無理由無限期等下去,便在和隆街15號租了一個舖位,繼續營運牛房,而新的牛房空間稱為“後牛房實驗場”。故此,牛房需要因應新的環境,重新定位。
新牛房為三層高的單獨屋,因為空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由於空間面積比舊址小,因此做行為藝術的表演相對沒有以前的那麼完美,場域限制了藝術家的展演及與觀眾互動。市政牛房有很強的歷史感和藝文氣息,搬遷到新的場地,佈展人需要花更努力營造人文藝術氛圍。
後牛房實驗場展覽
舊牛房有獨立的工作室可以做工作坊,但新的牛房是獨立空間,還有分層需要爬樓梯,如果在樓上做工作坊,年紀大的人,小朋友也不方便。但在地面層做工作坊又會覺得沒有好好利用地面層;總不可能早上放展品,夜晚拆回,在技術上難以做到,對藝術品的安全程度也要重視及尊重。”以前在牛房會有學校的美術老師帶學生來參觀展覽,作為美術堂的一部份,有時亦會借出陶瓷室做工作坊等藝術教育的活動,都可以協調。牛房的遷出,影響的確實不只有牛房本身,還有藝術課程的學生、老師,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未來的藝術家展覽類型等。
加強駐場藝術家
但不能總因為遇到階段性的困難而停下,故牛房會因地制宜。來年將增加一項重要的計劃--駐場藝術家活動。“因為提供了一個平台之後,單純是澳門人互相交流是不夠的,還需有外地藝術家來澳門進行交流。”2019年的牛房策劃6-8位藝術家來駐場,但還需待政府批出資助的結果而調整。他們邀請的藝術家至少會在澳門逗留一星期至一個月不等,作深度的交流。“這樣可以看到外地藝術家如何在澳門尋找在地元素進行創作,這是作品之間的交流;另外會讓他們與不同的本地藝術家進行交流。當然,因為大方向是實驗藝術,所以邀請的駐場藝術家也是圍繞其中。”
加強實驗藝術相關的討論
牛房重新投入營運後,牛房的講座、牛雜(即牛房的雜誌)會延續舉辦,實驗藝術的平台會繼續發揮作用,例如民間、空間、文創、跨界藝術、如何跨界等話題,都需要被討論。例如之前的“大灣區:實驗藝術實驗場”,分別邀請了澳門、上海、杭州、廣州和深圳的藝術家,內容包括裝置、行為攝影、混合媒材、繪畫、行為藝術圖片、觀念藝術檔、影像和錄影,繼續在內容上強調跨媒體及實驗性的當代藝術。“大灣區這個概念可以放在任何領域去思考,澳門地方細小,藝術家、導演、專業演員、表演空間、劇場空間等都較為稀缺。站在牛房實驗藝術的角度去思考,大家都很努力朝著形成藝術發展鏈的方向,但這個鏈還未形成,需要慢慢進步,在鄰近地區加強實驗藝術方面的交流,是可以互相促進、互相進步,亦可能會令到實驗藝術的生態更加建全。
《牛雜》雜誌
澳門藝術文化氛圍該如何培育
在學校培育方面,真正培育專業的美術老師是在1997年,在理工學院設立了視覺藝術教育系開始。當時的澳門政府有感要加強藝術教育,便以實際行動展開這個想法,慢慢實行了學校美術老師也需要有專科畢業的政策。當時所設立的教育系是相對專業的課程,例如學習為每堂美術課撰寫專業的教案,編排具整體及連貫性的學期課程等。從那時起,便培養了一批本地美術老師的師資。
然而,專業老師將師資發揮得好,需要到學校的政策及設施硬件的配合。如美術堂要有專業的美術室;學校是否有相應的興趣班、美術小組等。是否著重帶領學生參與一些民辦的美術比賽,帶領他們到戶外寫生。本地有些中學會比較重視藝術類的科目,如建立陶瓷室、攝影房等,這些政策,其實都是不斷將藝術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生活中,亦為其建設藝術基礎,為將來進入大學做準備時,也雙向地為大學培育了一批相應的人才。
牛房倉庫藝術空間告別日觀眾合影
保送名額與藝術老師的影響
自2018年起,內地高校亦增加了澳門高中畢業生的保送名額,如廣州美術學院等,通過國內有實力的藝術學院,為培養澳門的藝術人才增添多一個渠道;學生亦可選擇到台灣繼續升學,因為條件比以前好,很多家庭都可以讓子女到外國讀書。如果有機會到外國,藝術環境相對自由開放,接觸的事物會更為多元化,對學生的思想衝擊會很大。“因為培育一個藝術家,最重要是培育其思想。真正的藝術家,要思考如何開拓人們看問題的視野、深度及方法。當腦思維被打開,才能讓你的作品打開,才會有慾望去做更多的嘗試,因為那時侯單一的媒介已經不足以表達創作者的所思所想,所以藝術家可能需要用畫畫、表演、影片、甚至VR等不同的媒介,不過這些媒介都是技術層面的事,最重要是作者的思想,決定作品的高度。”現時,澳門只有理工學院開設視覺藝術及藝術教育的學士課程,聖若瑟大學及城市大學則以設計系課程為主;理工學院亦有與中央美術院、臺灣藝術大學合辦碩士課程,城市大學則有開設藝術碩士及博士課程。
牛房倉庫邀請留法藝術家伊可來澳駐場創作
藝術發展政府需要配合
在活化空間再利用來說,澳門比香港還要先行;香港至今有牛棚藝術村、柴灣有工業大廈,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當中的“油街實現”;但對比之下,澳門似乎相對落後。藝術發展有很多方式,如“政府活化及經營”或“政府活化由民間經營”,政府不需要將所有事都包攬負責,投放資源讓民營機構發揮或者能有更大的效益。
2018年9月,澳門文化指出正式接收美副將大馬路其中11幢葡式別墅,逐批修復以儘快讓本地藝術家使用,讓這些地方可舉辦展覽、展示空間及交流平台等。然而這區域的名稱叫甚麼?整體定位、每座建築物的定位是甚麼?有沒有更詳細的整體規劃,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在澳門,其實有很多空置的空間可以釋放。早在十多年前,牛房已經有這個社區藍圖了,如果十年前開始發展,那現在的光景就不一樣了。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十多年前發展的實驗藝術,至今澳門有沒有一個綜合的實驗藝術空間在持續營運?“以牛房的角度,空間的改變,創作的可塑性減少,直接影響藝術家,很多人做創作會做到很失落,會反問繼續創作其實有甚麼用?”對比起其他地區,澳門的人均資助比例相對多,當然有很多人覺得不足,而政府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計劃會更好,因為一個地方的藝術就是該地方的文化體現,因此藝術資助,其實是在為在地者服務。
位於和隆街的_新_牛房
實驗藝術家需具持之以恆的實驗精神
很多藝術的真正內涵,不是內容的本身,而是這件藝術出來後所產生的一系列討論、爭議和思考,作品也因為這些討論而更具深度。實驗藝術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當實驗藝術通過實驗,變成成熟的作品時,已經沒有實驗性;所以實驗藝術應該一直處於不成熟的狀態,一旦成熟,亦慢慢步入傳統。成熟有個標準,才被人冠以成熟的標誌。而實驗藝術最重要是不斷嘗試,實驗藝術家需要具很強烈的實驗精神,不斷去實驗,作為一生的追求目標,沒有時間限制。目前,澳門跨媒界的實驗藝術還需要很高的活躍度,才能讓這地方的實驗藝術繼續多元化地發展下去。”
三盞燈下的藝術地攤
發佈者:Ev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01/03/%e6%9c%ac%e5%9c%9f%e5%af%a6%e9%a9%97%e8%97%9d%e8%a1%93%e5%9c%9f%e5%a3%a4%e7%9a%84%e5%9f%b9%e8%82%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