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中學教材講好澳門考古故事

作者簡介:

       曹凱雲,澳門人,復旦大學考古學碩士。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闖進了文博之門,從此心裡裝著一份文博情懷。


       中學教學科目中,歷史與考古學關係尤為密切,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是教師展開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憑據。既為中學歷史教材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認識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其的必要性和巨大價值。


考古與澳門中學歷史教學的結合現狀

       考古講座走進校園活動,一般由政府主動聯繫各學校進行組織;而考古遺址實地參觀,則一般由學校組織安排,讓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古活動。澳門文化局都開展過此類活動,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如“澳門文化遺產知識校園推廣計劃”、“澳門考古知多D”等等。


編制中學教材講好澳門考古故事

圖1:考古專業人員在講解考古知識(摘自“澳門文化局”)


       澳門考古夏令營,尤以國家文物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澳門特別行政局文化局共同每年舉辦的“內地與港澳中學生文化遺產暑期課堂”為代表,主要招收澳門高中學生參加。活動中,考古專家為同學們講解相關的考古知識,並且陪同參觀考古遺址,同學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古代文物,親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編制中學教材講好澳門考古故事

圖2:學生在體驗考古發掘(摘自“澳門文化遺產網”)


       目前澳門中學教育編材中還沒有廣泛的利用考古資源的理念,開展的各類考古活動相對零散,依然為集體參加考古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聽一些小講座等,中學歷史教育也沒有形成一個較完備的考古資源利用互動機制。若將考古成果應用於中學教材中,作出突破性歷史教育改革,可以充分發揮出考古資源的價值,這正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所在。


編制中學教材講好澳門考古故事

圖3:考古專業人員在講解考古發掘知識(摘自“鄭州市文物局”)


考古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1、豐富澳門歷史教學內容

       一般中學生在“讀歷史”時的經驗,均與“死記硬背”有關,而課程更留於文字敍述的形式反映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對學生而言卻是最無聊的課堂。考古出土的文物,是最原始、最有力的歷史見證。從教學的直觀性來看,它比文字史料更具真實性,客觀地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如南海I 號的考古發現,重塑了海上絲綢之路古航道的繁盛,玉石環玦飾物可以體現澳門史前文化的特色等。考古成果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增加歷史教材的可信度和可讀性,還能拉近學生與遙遠歷史時空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增強中學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保護文化遺產,是每一個公民應用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處於成長中的中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力軍和重要力量。若教師在這一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的考古資源,引導學生在歷史的脈絡中去認識考古遺物,更好的使學生深刻認識其重要意義,形成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一個了解歷史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意識的人,自然是文化遺產的保護者。


3、激發中學生愛國愛澳的情懷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布置學生從考古遺物中選擇象徵性文物來制作展現澳門文化的文物集,並給予理由,引導學生對澳門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僅如此,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得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之久及覆蓋範圍之廣的原因。比如:珠江口何以成為孕育澳門文明的溫床;通過考古出土文物說明澳門歷史文化發展的演進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


       考古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生活現象息息相關,而對於如何“以考古成果輔助歷史教學,以歷史教學普及考古知識”,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家長等的共同合作。作為考古人員,就得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教育使命,促進將考古資源融入中學歷史教學,講好澳門考古故事。


發佈者:曹 凱雲,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08/26/%e7%b7%a8%e5%88%b6%e4%b8%ad%e5%ad%b8%e6%95%99%e6%9d%90%e8%ac%9b%e5%a5%bd%e6%be%b3%e9%96%80%e8%80%83%e5%8f%a4%e6%95%85%e4%ba%8b/

(1)
上一篇 2019年8月26日 下午4:46
下一篇 2019年8月27日 上午10:0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