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馬路(劏狗環),分屬大堂區、望德堂區和花地瑪堂區

海邊馬路劏狗環),分屬大堂區、望德堂區和花地瑪堂區 

Estrada de Cacilhas

海邊馬路圍繞澳門半島東望山,又稱劏狗環,於1869年正式命名。位置由地厘古工程師馬路及白頭馬路之間得勝斜路頂部起,至美副將大馬路前士多紐拜斯大馬路與亞馬喇馬路之間止。

微信图片_20191015192126

微信图片_20191015192537

微信图片_20191015192614

位置特殊

該街現在屬於三個堂區,據1993年的澳門街道名冊載,“單號側屬望德堂區,而雙號側直至儲水塘屬大堂區,而其餘號屬花地瑪堂區。”[1]由此可知,該街是望德堂區、大堂區及花地瑪堂區的分界線,位置特殊。且在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時,荷蘭提督賴啫臣(Kornelis Reyerszoon) 率領800名精銳荷蘭士兵在劏狗環一帶登陸,結果卻受到葡萄牙守軍的反擊。那麼為什麼荷蘭人選擇在“劏狗環”一帶登陸呢?
這與劏狗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昔日劏狗環地區地處澳門半島東岸,松山東北腳下,人口較少,多為華人。而當時葡人的主要勢力範圍在澳門半島的西岸及南灣地區,對劏狗環一帶的防禦能力及措施相對較弱,荷蘭人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思考,決定從劏狗環一帶登陸,想要給澳門一致命的進攻。可見,劏狗環曾是重要戰爭策源地,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街名考究

該街俗稱“劏狗環”,昔日這裡有一“孤獨之泉”(fonte da Solidão),[2]所以又常常被稱作孤立馬路(Estada da Solidão)。[3]   如今,這一山泉已不在,因其年代久遠,其位置演變及道路興廢情況已無從考證。

那麼“劏狗環”又如何解釋呢,“劏狗”即殺狗的意思,有人說也許跟這裡以前的居民有吃狗肉的習慣有關。“劏狗環”是一個古地名,原在澳城外“望廈村後”。[4] 乃是東望洋山與馬交石山之間的一個小海灣,即今天新口岸貯水塘的西北角。在《新修香山縣誌》的《濠鏡澳全圖》中可知,“從關閘至澳門城,即澳城之外部分,出現的地名有蓮花莖、蓮峰(山)、望廈村、龍環村、龍田村、馬蛟石、劏狗環、新橋、舊橋及青洲,其中龍環村、新橋、舊橋在澳門地圖中第一次出現。”[5] 由此可推測,劏狗環應在龍環村、新橋及舊橋之前便已存在。且1622年荷蘭士兵在劏狗環一帶登陸。如此種種,推測“劏狗環”是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古地名。只不過隨著澳門城市街道建設,原地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劏狗環”原景不復存在,今海邊馬路得以開闢出來。

現今,劏狗環指海邊馬路及東望洋山一部份,於該馬路下面一段,從海之聖母眺望台至自來水公司水塘附近,中國人稱之為“海邊馬路”。位置靠近新口岸一帶,地處東望洋山東側,綠化較好,風景優美。因該區主要道路為海邊馬路,故而人們習慣性稱海邊馬路為劏狗環。


[1]澳門市政廳:《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澳門鴻興柯式印刷有限公司,1993年,35頁。

[2]澳門市政廳Cadastro das
Vias Publicas de Macau
1905年版)澳門Typographia Noronha出版社,1906132

[3]澳門市政廳:《Cadastro das Vias e Outros Lugares Públicos da Cidade de Macau》(1925年版),澳門Typographia Noronha出版社,1925年,56頁。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3卷,1999年,112頁。

[5]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三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1458頁。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11/01/%e6%b5%b7%e9%82%8a%e9%a6%ac%e8%b7%af%ef%bc%88%e5%8a%8f%e7%8b%97%e7%92%b0%ef%bc%89%ef%bc%8c%e5%88%86%e5%b1%ac%e5%a4%a7%e5%a0%82%e5%8d%80%e3%80%81%e6%9c%9b%e5%be%b7%e5%a0%82%e5%8d%80%e5%92%8c%e8%8a%b1/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1日 上午11:41
下一篇 2019年11月1日 上午11:58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