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心
上世紀初,報紙作為一種本澳主要的傳播媒介,地位與電視及電台廣播同等重要。雖然現在年青人都睇手機,不買報紙,傳統紙媒亦多元發展,但昔日與之併存的報販,現時僅餘四十多檔。
報販的所售的報紙來源,主要是來自本澳的報館及香港的一些報館及雜誌社,也有來自國內的,但為數較少。在凌晨三、四點,當人們做着美夢,報販便要“出動”了。由此開始一天的忙碌工作,一直“看檔”,直到晚上七、八時便收工了。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甚至無所謂最忙的時間,視乎所經營的地區。如攤檔位處學校和茶樓附近的,在早上返學前和下午放學後,生意就最多。報販本身有固定的攤檔售賣報紙雜誌,還會僱人派報紙。
據報販何先生憶述,在四、五十年前,澳門市內多為五層唐樓,以前的樓宇多沒有信箱,而且樓層不高,派報人就將報紙捲作一團,用力拋上客戶的露台內;亦有住客將籃子從住所窗口吊下,派報人將報紙放入籃內,住客再將籃子徐徐拉上,閱讀到當天的報紙。
每到夏季暑假時,由於居民出外旅遊,買報的人亦會較少。但每逢馬季來臨,報紙的銷量會增多,特別是馬經和狗經版面,很快就被人搶購一空。老澳門都喜歡上茶樓嘆茶,當然少不了一份報紙及雜誌。
有時,報紙檔除了售賣報紙雜誌外,還有售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紙巾、電芯、香煙、手機儲值咭、六合彩等。報攤大都是家族式經營的,一般都是父業子承的,檔主多會親力親爲。在本澳經營的報攤,是要向政府領牌的。
現時,澳門的報販多是抱着“做得一天算一天”的心態,而且基本上全年無休,節慶也在工作中度過,颱風天下也要堅守,所經營的地點有時更遭受水淹,有報販更曾遇上交通意外,被“飛仔”恐嚇收保護費,生活得不到福利保障,無退休金。
儘管報販業已成夕陽行業,無利可圖,但他們仍孜孜不倦,為社會發放餘光。翻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編的這一本新著,聆聽八位報人的事跡,讓我們回味報檔的光輝歲月,想像街口的轉角處,總有一間報攤在附近,見證着社會大事。
書名:《一紙風行——澳門報販口述歷史》
主編:林發欽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文化公所策劃
發佈者:澳門 文化公所,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6/26/%e8%87%aa%e5%8a%9b%e6%9b%b4%e7%94%9f%e7%9a%84%e4%b8%80%e7%be%a4%e4%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