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轉向文創產業,發展藝術需經濟可持續地進行。藉着經濟下行發展,文化藝術亦開始需要自力更生,尤其以政府扶持的團體,在大環境下已經出現逐步脫離政府支持的趨勢,變相令不少的藝團減少不必要的活動。記得疫情前,經濟暢旺,坊間大大小小的藝術活動百花齊放,藝術工作者充斥在小店大街上,好不熱鬧。但是隨着疫情的出現,藝文活動停擺,到經濟環境轉差後,藝術活動的發展受到不少的阻礙。今天,文化事業的發展已經明確地指出產業的大方向,如何成為能夠自給自足,或者是相對減少政府支援成為了藝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有見及此,各大藝術機構亦開始思考如何減少政府支援的部分,讓他們能夠更多地擁有市場發展。
尤記得《瘋》藝術雜誌於去年作了一個有關藝術發展需要依靠教育方能得以保障其生活所需的專題。在現實之中,這是藝術工作者一個明確且可以自給自足的道路。從產業的方向來說,必然是市場有所需求才能夠行穩致遠。那麼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如何在澳門發展自身呢?必然是先補足溫飽才能想像藝術。最近跟一位澳門資深藝術家探討的時候,從他的觀點來說,藝術不是一定要窮,最大的問題是藝術工作者沒有好好的思考面包的問題,過度地將藝術置於人類最低需求之上。要知道,沒有好的根基,那有可能空談不能換取財貨的事業呢?這種更多是一種愛好而已。
說實話,藝術活動是美好的,探討人類自身的情感,細緻地思考社會,進行反思。但是,如果所有東西都亭台樓閣,根本就不能夠為社會或個人帶來任何益處。尤記得當年韓國轟動一時的劇作家餓死在家事件,甚至推動了韓國對於藝術工作者的保障運動,最終成立了工會,為藝術工作者謀取權益。在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根據2018年統計局的數據,文創工作者人數達到13,000人,數字上的驚人,卻不能夠產生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團體,對政府的施政產生實質影響。藝術工作者更多是各自為政,較難取得比較好的話語權。最後,就成為了被動的一群,這亦是無可厚非。
現時政府的取態已經展明了發展的方向,未來藝術工作者必然需要向市場靠攏,問題在於如何取得市場的需求,那就必需盯準現有的、近乎唯一的發展方向,就是教育吧。其他的,或許就是在政府判給、不計成本的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取他們生存的餘地,但是,在面向公共藝術資源的逐步削弱,如何在這個政府批給之中獲得青睞,對於人數眾多,但是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汰弱留強,市場價格逐步讓銷售者成為受價者,生存的環境必然是走向兼職非專業方向,因為價值在眾多供給者的影響下,競爭只會更加激烈,現時教育市場未達飽和,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空間,問題在於,只有開拓新市場才能確保行業的持續發展。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您準好接受市場的挑戰了嗎?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1/26/%e8%97%9d%e8%a1%93%e5%b7%a5%e4%bd%9c%e8%80%85%e7%99%bc%e5%b1%95%e6%8c%87%e5%8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