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茨林圍位於本澳世遺建築大三巴後方,是本地現僅存的一條圍村,歷史文化豐富。早前,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編,記錄當地的《茨林圍口述歷史》正式出版,期望為小村留下一點記錄。書中通過對茨林圍二十多位老居民的深入訪談,以及十四篇的報告向讀者呈現圍村內的生活故事,全方位還原史實及當年點滴。協會稱,是次出版的書本與過去的歷史著作不同,以較為大眾化的包裝出發,沒有一般歷史書的艱澀,盼更多人了解圍村文化。

該書由澳門茨林圍口述歷史研究項目統籌員兼《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之一的黎日隆負責。他表示,書本由二○二一年初開始製作,通過一系列架構及分工的討論,在當年五月至七月期間與村民展開訪談,經過詳細撰文及校對,最終在二○二二年初成稿。黎日隆笑言初探茨林圍,感覺「麻麻」,或許是外來人吧,居民都較怕生,及後經過多次拜訪,村民漸變熱情,甚至主動介紹村內細節,令整件事順利完成。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由口述歷史協會製作,紀錄當地的《茨林圍口述歷史》正式出版。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黎日隆指茨林圍的歷史意義豐富,值得著書收藏。

葉達:茨林圍是我的家庭

被問到書中的深刻故事,黎日隆稱是親自訪談的葉達事跡。葉達是澳門知名商界人士,一九四○年代初在茨林圍出生,自小家境清貧,初中便輟學打工,及後創業發展,最終走出一片天。葉達在成名後,卻沒有忘本,一九九○年代初帶領圍內居民復辦停運二十多年的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積極推動復修哪吒廟、申報哪吒廟的「世遺」及「非遺」項目,出錢出力。從昔日窮小子到成功商人、再回饋社會,葉達半生見證茨林圍的變遷,「我願意出錢出力,承擔起這個責任,因為我視茨林圍是我的家庭。」這是葉達總結時的話。

圍內性別不定型

除了訪談,書中亦有學術性質的分析文章,其中一篇就是《Herstory:茨林圍的她們,她們的茨林圍》,即村內女性的故事,黎日隆感受甚深。他表示,茨林圍女性群像的特色,按書中的描述,就是「男性和女性不只是各有分工和承擔,而是根本不分男女,沒有必須的男主外、女主內」,如上文提到的葉達,父親經常在香港工作,母親便在圍內賣白粥、油條;母親亦為了賺錢養家,需要做水泥工、倒夜香的工作。書中解釋,因為在社會艱難時期,每一個人為了生存,盡自己最大努力承擔能夠承擔的事。雖然分工相似,社會性別或始終不同,女性們的話語形成一種瑣碎平凡又強大溫柔的讀白,迥異於傳統歷史的男兒視角,值得細味。

以活動體驗歷史文化

此外,歷史保育不一定只以文字記錄,體驗式的經歷更能讓人融入其中。書中的《茨林圍的生活哲學》便是一篇活動記錄。活動源自文化局「文化傳播大使領航計劃」中,文化傳播大使學員所舉辦的茨林圍導覽,學員親身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與者走進圍內,了解當中的歷史細節,村民分享日常生活,讓參加者感受簡單快樂的人文風情。由於當中兩名大使亦是口述歷史協會訪談研究團隊的成員,書本便將活動的成果,展現在書本的一個章節。黎日隆認為歷史傳播有很多方法,以活動體驗便是其中之一。

歷史推廣有助文化保育

歷史在很多人眼中或許是單純學術研究,對於當下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不大,然而是次茨林圍的成書卻得到另一結果。黎日隆回想最初接觸茨林圍,發現村內需要改善的狀況不少,衛生情況不樂觀。隨着政府逐漸着手改善和保育茨林圍的環境,文化局復修了圍北的古牆,市政署清理了公共地方的雜物野草以及古樹生長情況,茨林圍居民關注組亦動員村民多次深入清潔,在外亦有口述歷史協會的持續推動宣傳,媒體和澳門市民開始關注茨林圍的發展。

及後,黎日隆對比初探的茨林圍,環境已改善不少,其中垃圾堆大致清走,路旁新種了花草,亦美化了樓房,由於多了有興趣到訪的人,有餐廳選擇在圍內開業,增添了當地生氣。黎日隆認為歷史研究除了連結過去,亦可對接當下,改變未來,歷史研究就是這樣神奇。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書本以年輕畫家創作的清新水彩畫作主軸,既有地圖、又有插畫,可讀性甚高。

茨林圍一度揚威海外

即使外界對茨林圍的興趣上升,市民對本地歷史普遍認識不深,或以為只是澳門眾多歷史片段的一道痕跡。但茨林圍歷史脈絡深遠,甚至連接海外,絕對值得保留。

根據記載,在一五九六年的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的豐臣秀吉時期曾禁天主教,並大規模捕殺教徒,以致大量日本天主教徒到澳門避難,最終選擇在聖保祿教堂旁邊定居。及後該村被稱作「茨林」,據說是教徒在牆下種植馬鈴薯(又稱茨)而得名。圍內最大的一個水井,相傳是由日本人開挖。(如果讀者有興趣可參考年前的西方電影《沈默》,其中男主角曾一度來到澳門疑似茨林圍的地方,並打算轉至豐臣家把持的日本。)

直至一八三五年,由於聖保祿教堂多次失火至只剩牌坊,大部分日本人離去,其他民眾則漸漸搬入。一九四○年,澳葡政府計劃將大三巴一帶列作旅遊區,便在茨林圍的跟前築起圍牆阻隔,並在兩者之間開闢馬路,是為「高園街」。隨着社會發展,目前茨林圍只剩數十戶人口,政府早前已將茨林圍列入文物保護清單中,並視為大三巴景區的組成部分。

黎日隆指出,茨林圍的歷史意義豐富,值得著書收藏,加上茨林圍作為本澳最後一條圍村,年月過去大部分原住民搬走的搬走,老去的老去,樓房倒下的倒下,做歷史的人知道要趕緊記下,特別是訪談仍在生的原住民以獲第一手口述資料,刻不容緩。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經多方努力下,茨林圍環境改善不少,路旁亦新種了花草。

歷史傳播能夠雅俗共賞

旁人認知的歷史著作,或冗長、或高深,與一般大眾總有點距離。黎日隆笑言這是一般大眾對歷史的誤解,史學傳播的雅與俗並不全然對立,以今次《茨林圍口述歷史》一書為例,包裝上沒有太多史學著作痕跡,刻意與市民大眾接近一點,以年輕畫家創作的清新水彩畫作主軸,既有地圖、又有插畫,可讀性甚高;文章的呈現亦見多元化,上文提到的葉達故事以大眾文學的記敍方法書寫,讀起來引人入勝;專題《Herstory:茨林圍的她們,她們的茨林圍》文章中,以散文方式呈現歷史的女性視角,迥異於一般書寫歷史的男兒角度,讀起來生活細節感十足;又例如《茨林圍的生活哲學》,記錄怎樣以活動形式讓更多人體驗茨林圍的歷史。凡此種種,都是一種優秀的記錄,歷史可以創造的角度形式有很多。

轉眼間,《瘋》藝術雜誌踏入第六十期,本刊藝術路線的走向,其實與口述歷史的狀況類同,需要在雅與俗的界線中摸索,以持續推動這個城市的文化發展。黎日隆寄語《瘋》藝術雜誌繼續努力,記錄「澳門的人與事」,共同在文化領域中探索新事物、新形式。

歷史傳播的雅俗共賞——專訪《茨林圍口述歷史》主編黎日隆

發佈者:Jason,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2/24/%e6%ad%b7%e5%8f%b2%e5%82%b3%e6%92%ad%e7%9a%84%e9%9b%85%e4%bf%97%e5%85%b1%e8%b3%9e-%e5%b0%88%e8%a8%aa%e3%80%8a%e8%8c%a8%e6%9e%97%e5%9c%8d%e5%8f%a3%e8%bf%b0%e6%ad%b7%e5%8f%b2%e3%80%8b/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上午9:57
下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上午10:00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