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於四月七日在At Light 埋欄客廳開幕。此展覽源於二○二一年一系列簡單的身體活動,繼而發展為一部藝術家書,以及一項行走的藝術展覽。藝術家設計和發起二十項生活行動,從眼、耳、鼻、舌、身、意,讓人們在片刻時間內將注意力轉移至身體,以身體陪伴靈魂。
是次展覽中,梁祖賢抽取了書中的一些行動,以工具及提示邀請觀眾參與,例如放置跑步機與錄音播放裝置,讓觀眾在展場內散步並默想《我是誰》。林小雯是梁祖賢多年好友, 也是這次展覽的策展人。
藝術解構
“觀眾需要錄製自己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在跑步機上看着公園的影像散步,同時不停聽着自己念自己名字的聲音。” 梁祖賢形容該感覺很奇特,“即使每天都聽到自己的聲音和自己的名字,我們很少有機會叫喚自己。腳下重複運動,眼睛有焦點安放,聽着‘屬於’自己的聲音叫‘屬於’自己的名字,不斷反覆。這種感覺難以用言語形容,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又迫使人不得不思考名字與個體、身體與靈魂的關係。”
策展人林小雯認為,展覽特別的原因,還在於觀眾透過行動一同參與,不僅是觀看成品。觀眾不需要複雜的藝術史知識才能欣賞作品。“觀眾切身代入藝術家的角度思考,利用自己感官去觸碰藝術家的想法,親身實踐減少了與藝術家距離感,因此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他們能置身事內,某程度上亦增加了藝術的可及性。”
梁祖賢期待觀眾能夠在個體層面上,理解她在展覽中的意圖,與她共鳴的一刹那。“當然一切都是機緣,時機未到種子先下土,就如閱讀,年輕時讀不明白的,直到後來生命經驗多了,靈光乍現,恍然大悟書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又或者,來者無緣產生共鳴,但因此而過了一個休憩下午,在展場看投影散散步,聽聽詩畫,能提供一個空間,讓人自己陪伴自己,切合主題。” 《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她常常盤桓在生命的種種問題上,反覆思索自己是誰,人生的意義, 包含了她從小的各種想法。梁祖賢相信這些問題: “我是誰?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是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遇到的基本問題。
藝術為何物
林小雯指出,現在當代藝術着重於突破藝術既定形式,關注藝術家的創造性和創作概念。梁祖賢認為,一位好的藝術家,關鍵在於想法和她對想法的表達能力,並非能舉辦展覽的人就可以成為藝術家。擁有創造力,營造氣氛和渲染觀眾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即使只是描述一朵小花,藝術家也能通過巧妙的言語或圖案感動觀眾。
近年在藝術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甚至可用來生成藝術品。林小雯認為,如果以美感來定義藝術,那麼AI生成的作品也可視為藝術品。“如果攝影師能利用相機創作,那麼AI也可以被視為人類創作的一種工具。”隨着工具進化,藝術家未來可以通過輸入指令來創作藝術。
那麼,何謂藝術呢?林小雯認為,定義非常多元,“一個經典的說法,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是今日的藝術形式早被一再顛覆,何謂有意味,值得推敲。”梁則強調藝術家的想法和意圖。她笑着回憶,在遊歷歐洲期間,曾創作《作為一個上進的國際藝術家應該主動參展》這個作品,在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上,自行展示自己的作品,冒充“參展”,其實是“騎劫”了展覽。
梁祖賢這樣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意圖,“參加國際級藝術展覽,對許多藝術家都是夢寐以求的事,但不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有這樣的機會。因此,在這樣的展覽中植入自己的作品,儘管看似滑稽,卻是充滿挑戰意味的行為藝術。”
梁祖賢不僅打破了藝術空間的限制,顛覆了表演者與觀眾的角色。每次行為表演時,梁都會細心留意觀眾的數量及其反應,記錄下來。觀眾似成為了梁祖賢的表演者。究竟甚麼是藝術?誰又是藝術家?林小雯和梁祖賢都認為,很難給出簡單的定義,這可能是因為藝術本身仍在不斷演變的道路上。
發佈者:William,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6/26/%e8%97%9d%e8%a1%93%e9%a0%85%e7%9b%ae%e3%80%8a%e8%ba%ab%e9%ab%94%e9%99%aa%e4%bc%b4%e9%9d%88%e9%ad%82%e7%9a%84%e4%ba%8c%e5%8d%81%e5%80%8b%e7%94%9f%e6%b4%bb%e8%a1%8c%e5%8b%95%e3%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