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聲音階與調式的概述
談到五聲音樂(Pentatonic music),人們首先就想到“宫商角徵羽”五字——它對應的“Do-Re-Mi-Sol-La”五音便可立刻在心中浮現、在耳邊響起。本人看來,欲懂五聲,必先釐清調式和音階之間在詞義上的細微區別:調式(Mode),它是一個公式和生態系統,一定有音高、主音的位置——若干樂音以特定音程關係圍繞着主音去組織在一起;而音階(Scale),顧名思義,是按音高(Pitch)高低次序排列的階梯。
從某種意義上,調式是一個系統或者“配方”(Formula),它是一個音樂系統裡重要的基石;音階是根據系統所衍生出的產物(Product)。如果說人們熟知的“教會調式”是宗教音樂的核心,那麼五聲調式是民間音樂裡的靈魂——這兩種“調式音樂”不同於藝術音樂裡所構建的大小調性以及它的“調性體系”,它們是音樂殿堂裡的兩大柱基,相互輝映。
五聲調式是民間智慧所構建出的音樂配方和體系(System),形成了特有的“宮調系統”以及定調方法。“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荀子·樂論篇),意即在中國傳統五聲裡,需審定一個主音,決定其他和音;這不單是調式的中心思想,也指出了五聲裡“宮調系統”的必要性。五聲調式的特點,在與無半音音程(有些西方學者於是乎稱五聲為Anhemitonic mode,無半音調式),五聲調式的和聲內涵着重於大二度(見譜例3,一共有三個大二度關係音程)、有兩個小三度音程、只有一個大三度音程。物以稀為貴,五聲調式裡面唯一的大三度音程是最為重要的(以此為例,C-E),五聲的定調方法——“宮角定調”(以此為例,C為宮,E為角)便是基於找出樂段的大三度音程,去決定樂段的宮系統。
中國五聲音樂作品初探
對於中國五聲理論,“紙上得來終覺淺”,倒不如以樂論調——中國蒙古族長調《牧歌》是中國無伴奏合唱的經典之作。從譜例2可見,主題開端以長音的型態緩慢的勾畫出小三度,緊接便出現了類似滑的小動機(Db-F,大三度),此樂句停頓在Db,根據大三度宮角定調原理,宮系統為Db。在第8小節裡(譜例第二行),出現了曼妙的五度音程向下之旋法,並以Gb-Bb構成了大三度旋律——因此,Db宮系統悄無聲息的從這裡開始轉為了Gb宮系統,而樂句尾綴順理成章的結束在Gb上。這個絕妙的轉調手法被稱為“移宮犯調”,運用宮角定調(大三度)的方法來“審一以定和”,是中國五聲音樂體現出着墨巧妙的移調智慧,使人意猶未盡。
在陝北民歌《三十里舖》第一行的主題中(譜例3),它的旋法和節奏精妙的融合了四度音程和二度音程,行成了四聲調式:Do-Re-Sol-La(1-2-5-6);就算對於簡譜不熟練,亦能看出箇中奧妙:它並無第三音(3Mi),因此宮角未成,無以定調。它卻又依然展現出音樂中婀娜多姿的聲音型態,就彷如白居易《琵琶行》當中所說:“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曲在主題兩次重複後,如同《牧歌》主題般,再一次出現了點題般的下行五度音程(譜例第二行開端),在旋律中終於出現了宮角(Fa-La,4-6,大三度)而終於“行調定宮”。這種“移宮犯調”的旋法以及調式色彩,讓人聯想到西方古典音樂中,一系列不穩定和聲的模進(unresolved harmonic sequence)最終以終止式解決(resolved with cadence),《三十里舖》呈現了屬於“中國式模糊和聲”的故事性與飽滿感。
歐洲五聲音樂選析
蘇格蘭民謠是被視為西方音樂最早運用到五聲調式的體裁,這個說法具有一定爭議性的。家喻戶曉的蘇格蘭民謠《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是一個的以五聲音階所創作的詩歌旋律,如譜例4,它以F 宮為定調以及其相對應的五聲調式為:F-G-A-C-D;它的“旋法”展現出三度音程的使用,因此出現了許多以三和弦為和聲基調的旋律線條(見譜例)。同時,它的旋律走向在大結構上形成了“大起大落”的型態。
五聲調式的體現不只是在蘇格蘭或者是民謠:英國牧師約翰·牛頓(John Newton)在一七七二年譜寫了一首傳遍世界的基督教聖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細品它的旋法會詫異的發現,此聖詩同樣運用到五聲調式所譜寫的旋律和作品,以譜例3作例子,它同樣是以F宮為定調,且與《友誼地久天長》呈現出相似的節奏型態以及旋法特徵。
淺談中國五聲與歐洲五聲的區别
如果基於以上譜例而談,西方的五聲講究分寸感,字正腔圓的姿態如同詩朗誦一般;節奏型態方正,猶如進行曲般的音樂風格——旋法,秉筆直書;而節奏,四平八穩。它講究大的建築結構,就好比古希臘神廟裡簡約的柱式和大理石設計;而中國五聲就好比傳統刺繡手藝,講究細節以及“精雕細琢”四字。
著名音樂學家戴定澄教授曾生動的形容中國五聲音樂有“彎彎繞”的音樂特徵,此形容文辭精妙。當我們“以目究譜、用耳感音”去細品中國五聲音樂,我們會發現它的旋法充滿一種彎彎繞的“靈氣”;它可以是《牧歌》,用五音描繪“意境”,在行腔轉韻間描繪了草原的虛無飄渺、委婉動聽、延綿之氣;它也可以像《三十里舖》中,以八面玲瓏和玲瓏剔透之姿態,直抒胸臆、風情萬種、用曼妙多姿的音樂線條來表現民族腔調;中國五聲音樂並不只是音樂,它是中國美學以及哲學幾千年來所積累的詩、詞、歌、賦、舞、德、善、美等藝術合一的聲音體現和融會貫通,以致於它充滿着獨特的東方韻味。
五聲音樂世界性之存在
五聲調式是傳統中國音樂裡面最為突出的音樂語言和特徵,五聲調式無疑於中國音樂裡埋下了深深的綑綁與烙印。我們需要知道五聲調式有它世界性的廣傳和應用,正如《新格羅夫音樂辭典》裡強調的:“五聲曾被稱為‘中國音階’或者是‘蘇格蘭音階’…但更確切的說它應該是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1比如日本源遠流長的五聲音樂也同樣值得我們深究:日本傳統五聲以1-3-4-6-7音為調式基礎(如著名的日本民歌《櫻花》),而當中所出現的4音和7音2突出了半音音程——這蘊含半音的調式恰恰與中國傳統音樂觀念裡“中和之道”有違,當中的探討只能留待下回分解了。五聲調式啟發了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看似有限制的五音卻給予了無限的靈感。
1.英文原文:「Once described variously as the ‘Chinese scale’ or the ‘Scotch scale’…Pentatonicism may well be a musical universal.」
2.中國五聲調式理論稱為「變徵」和「變宮」
發佈者:陳 家豪,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7/28/%e3%80%8a%e4%ba%94%e8%81%b2%e9%9f%b3%e6%a8%82%e4%b9%8b%e7%89%b9%e8%89%b2%e8%88%87%e5%85%b6%e4%b8%96%e7%95%8c%e6%80%a7%e5%ad%98%e5%9c%a8%e3%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