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一個特別的文化討論場域,基於歷史原因,不同文化並存,卻鮮有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衝擊,更多是和平的文化討論,迴異於世界其他地方,值得以獨立的例子作討論。澳門文化社團零距離合作社負責人戴碧筠,向我們講述當中的操作肌理。
中葡文化 共融發展
首先,文化討論存在紛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所致。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處,卻鮮有文化的糾紛,更多是和諧共融的討論。戴碧筠認為,主要源起是語言的不同,由於澳門的華人與西方主流的葡人,在語言上存在差異,這是由於彼此之間的教育系統不相連,相互都沒有太懂對方的語言,在討論上形成屏障;及後,澳門在歷史的選擇下,建構出強而有力的民間社團基礎,華人及葡人事務各自發展出服務其受眾的體系,終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格局,跨文化的碰撞便相對較少。
民間討論 張弛有道
然而,即使文化提供了空間討論,難而出現較大的紛爭,在當下原子化的網絡社會,觀乎世界大環境,很多意見都是零散的自說自話,澳門卻迴異於個體論述,多以群體發出聲音討論,這就歸功於澳門的社團文化,令其文化討論算是張弛有道。
戴碧筠表示,澳門素來有廣納民意的傳統,方式就是以龐大的社團網絡,以民間結社的方式討論,並收集民意,由於社團的起始點往往是同一興趣、背景,或文化愛好,不同的社團便形成各自的屬性。例如音樂類的社團便能夠結集一些共同愛好者,學術類的社團亦能聚集有識之士,各社團聚合其範疇內的民意,再利用傳媒等渠道抒發出來,社團與社團之間舉辦交流會等互相討論,澳門的文化討論達至百花齊花的境界。
討論系統 自上而下
文化討論要順暢流動,同一層次的意見交流固然重要。然而,要真正做到改變整體政策流向,亦需自下而上帶動討論氛圍,澳門在社團在廣納民意的基礎上,與政府部門形成良好互動,持續將民意帶入政策討論。
戴碧筠指出,澳門政府設立不少諮詢委員會的系統,例如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等,成員或從社團專責文化範疇的人員中挑選,或是業界的資深從業員,他們利用相關機制便能夠將大眾的意見向上反映,最終自下而上令,改變政策。以最近的例子來說,在歷史片區活化計劃的推動中,政府刻意放權,以廣納民意的方式進行政策走向的選擇,因為政府亦明白片區的服務對象是廣大市民。通過大量收集社團及坊間的意見,片區的發展在不斷優化,例如改善交通配備、定期加入展演等,政府都予以正面回應。
澳門討論氛圍,靠你我維繫
澳門回歸即將迎來廿五周年,結合澳門的歷史脈絡,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這小城成功建構出一套和而不同的文化討論體系,歸功於社團文化的崛起,有部分為巧合使然。戴碧筠總結時認同澳門目前的文化討論能夠做到廣納民意,做到從下而上層次分明的討論,這固然有賴當下持份者的共同努力維繫,同時亦因為澳門人多以溫和,以理服人的方式討論問題,才有今天的成果。她期望大家繼續保持這個得來不易的平衡,繼續為文化討論的發展出一分力。
發佈者:Jason,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1/29/%e8%ab%96%e6%be%b3%e9%96%80%e8%b7%a8%e6%96%87%e5%8c%96%e7%9a%84%e5%92%8c%e8%80%8c%e4%b8%8d%e5%90%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