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受賴旅遊產業發展,本澳發展日盛。不料疫情打擊,令社會反思側重單一行業的影響。為此,疫後澳門推出多個措施培育多元產業,其中在文化創意產業部分,在二○二二年便推出了“馬交影藝新思維”編劇班和導演班,培育電影製作發展。本文訪問相關課程學員的看法與經驗,以及其折射的澳門電影發展方向。
課程結合現實操作
學員Natalie參加的是第二屆“馬交影藝新思維”編劇班和導演班。她表示,參加課程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學畢業後,雖然一直從事影視相關工作,但未有機會製作屬於個人的劇情短片,得知課程入選作品會在澳門大型娛樂企業的場地公映,這無疑具有吸引力。其二是得知課程導師來自澳門電影業界的前輩,具有豐富實踐經驗,透過他們分享和傳授,對於將來發展電影事業會有莫大幫助。
修課期間亦一如所願,Natalie眼界大開。課程的導師結合理論和實踐教學,透過他們分享自身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學員更好地避免一些新手錯誤,例如作為編劇時,了解如何用畫面語言去取代對白,如何將劇本寫得更簡潔,避免累贅重複等;作為導演,亦能了解如何巧妙地利用鏡頭設計、美術及其他視角效果,構建作品的世界等,獲益良多。
她又指,課程不僅提供專業課程的指導,還與企業聯手,推出資助鼓勵澳門的青年導演。作為受資助人士之一,除要做好作品本身,思考如何將作品推廣至更廣大的觀眾層面,例如參加國際影展或公映等。她認為計劃能夠發揮推動澳門電影發展的正向意義,將有志人士的電影事業真正落地。
作品反映澳人生活
在一眾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下,Natalie得嘗所願製作劇情短片《薪水小偷》。她介紹指其為一部黑色喜劇,靈感來自過去幾年作為上班族的狀態思考。《薪水小偷》探討的內容分三層的問題推進:第一層是每天上班,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甚麼意義嗎?第二層是如果工作內容毫無意義,你會選擇留下來做一個“薪水小偷”,還是追尋更具意義的工作?最後一層是當有一天,你再沒有任何經濟負擔,還會繼續工作嗎?如果不會,你有甚麼想做的?這件事情很有意義嗎?如果有,為何非要等到不用工作才能做?《薪水小偷》更像是Natalie對自己的靈魂拷問,探索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又指,《薪水小偷》不但記錄了澳門上班族的情感,書寫了後疫情時代的澳門結構。如果作品放在賭權剛開放時播映,當時澳門經濟飛速發展,電影的內容便不合適。她認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地方一段時期的獨特記錄,定格了當下社會的風貌和價值觀念,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澳門影視走出去
雖然Natalie產出自己的澳門作品,然而澳門作品與香港、內地、外地比較,能有帶出去的能力嗎?Natalie指出,澳門的影視發展相較其他地區確實遲緩,正因如此,也給了澳門影視創作者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自由探索的機會。現時澳門的影視作品在創作上不太受束縛,充滿多元風格和無限可能性。與香港、內地或其他地區的作品相比,澳門的作品較少商業壓力的影響,某程度上更直接反映導演或創作者的想法。儘管澳門的作品較少商業計算,觀眾可更直觀地感受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觸動人心。
然而,電影要發展成產業,自然要商業發展,Natalie對此亦表認同。她指出,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娛樂觀眾,傳遞文化和價值觀,甚至重新定義一座城市的形象。澳門的作品算是走了屬於自身的創作方向,澳門屬於微型經濟體,內需市場規模不足,下一步便應思索怎樣走出去,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推動。
發佈者:Jason,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4/26/%e9%a6%ac%e4%ba%a4%e5%bd%b1%e8%97%9d%e6%96%b0%e6%80%9d%e7%b6%ad%e6%8e%a8%e5%8b%95%e5%bd%b1%e8%a6%96%e5%89%b5%e4%b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