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藝術再度獻技,澳門作品走進各地。自二○二一年始,國家藝術基金首次引進港澳地區申請,至今已步入第四屆,從初開始的小試牛刀,到今天作品紛呈,成為了各高校、澳門文藝家爭相嘗試的試金石,亦成為澳門藝術家定位文藝發展的風向標。綜觀澳門作品的特點,大都以服務社區為目的,作品偶有閃光點,但總的來說卻缺乏持久力,觀其問題重點,可於三點呈現:舞台的不足、口味的不同、作品的不佳。透過國家藝術基金這個品牌,正好為澳門作品提供了被認可的機會。
本期“國家藝術”介紹了四個作品及個人/機構,包括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類別的作品歌曲《兩兩》(喜彩文化娛樂有限公司)及群舞《春如許》(承舞紀•澳門舞蹈團)、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類別的篆刻《篆刻澳門土地信俗印譜》(何穎姿)、美術個人創作類別的油畫《澳門》(石俊)。其次,現時聚焦於藝術文獻收集及整理的吳衞鳴教授將介紹他對澳門文化探挖的成果。同時,本刊與澳門青年美術協會合作,介紹澳門青年視覺藝術家的欄目,本期介紹吳敏慧的創作路途。最後,“清華札記”針對澳門文化發展的官方項目作簡單介紹的同時,亦對現有項目提供優化的淺見。
伴隨國家對澳門文化藝術發展的關注,數年來申領國家藝術基金已成為澳門文化藝術界趨之若騖的目標,獲選項目更能獲得國家及澳門政府的支持,為作品推廣到大灣區,以及全國各地提供了可能性。當然,作品的持續發展除了國家及特區政府的支持以外,更需要“打鐵還須自身硬”,澳門文藝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文藝創作的國家使命以外,更應在人民之中尋找靈感,展現出文藝從人民來、從人民去的觀點。

發佈者:執行主編,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2/27/72%e6%9c%9f%e7%b7%a8%e8%80%85%e8%aa%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