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複調是一種同時呈現多個獨立旋律的音樂結構,允許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旋律和節奏特徵,形成豐富而複雜的音樂風格。為展示藝術的多樣性,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顧躍以“複調”為主題,聯合六位博士學生於五月八日至五月十七日期間,在官樂怡基金會舉辦藝術展,期望展現藝術的複調性,帶領學生作品走出校園,讓更多的澳門人近接觸藝術。

鼓勵新生代藝術家
“我來澳門十年了,至今仍是很喜歡這座城市。”顧躍來澳擔任大學教授後,憑着隨性且友善,不時於課餘與學生們談笑風生,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他亦希望不斷為學生們尋求展示作品的舞台。早在二○一六年,他便開始組織碩士和博士學生舉辦藝術展,把他們的畢業作品帶出校園,到社區展示。“對藝術家來說,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快樂、很有意義的事情,作為老師,我喜歡利用自己的資源來幫助他們爭取更多的曝光率。”
“藝術展上的作品,都具有同學們自己的特色,他們的創作風格基本上已經形成自己成熟的特色,從不同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顧躍分享,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在作品中透露各自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藝術複調帶來無限的想像和創新。“這次展覽中,亦展出我的個人作品《遊戲空間:讀屏》系列及《都市風景》系列,從中看到澳門的影子。”
以思想共振為主的策展哲學
策展人雷美航及吳西子介紹,展覽以“複調”為名,原因是她們試圖在澳門這片文化交疊的土壤上,構築一座多重現實共生的場域——物質與非物質、歷史與當下、在地性與全球化在此碰撞,化為視覺的賦格曲。

“七位藝術家的作品聚首一堂,最獨特的一個點,便是媒介的多樣性,這亦形成我們複調主題的核心思想。”雷美航介紹,正如她們在展覽序言中的介紹開首寫道:“藝術的複調性,始於媒介的裂變與思想的共振。”他們期望讓藝術作品不僅是形式地並置,而是一場有關於存在本質的辯證實驗。

“很感謝官樂怡基金會的大力支持,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們,作品的觀念和風格,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性。”吳西子有感,藝術作品中的文化特徵是當代生活的鮮明寫照,展覽中的藝術家們利用多重媒介,將城市經驗轉化為審美和知覺上的建構,探索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
突出個人特色多樣媒介
羅塑擅長國畫,其作品曾入選多個國家級大型作品展,於不同比賽上獲獎,從筆觸中能看出他的功力。這次展覽展出他的作品《廿五載再出發——紀念澳門回歸》及《徵班進京》,他的作品不僅在視覺上給人美的享受,更在精神層面傳遞傳統歷史文化的涵養。

朱兆輝作品以表現主義為主,作品曾多次參展,她分別帶來三幅油畫作品展出:《折疊的身份》、《流動的光》、《漂浮的記憶》,以細膩的畫面和柔和的色彩表現出城市中的日常與都市中的空間氛圍,亦描繪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是個體的動作,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投射的影子。

魏東升的油畫作品自二○一九年,多次參展並入選展覽或博物館館藏,他為這次展覽帶來作品《都市客廳》和《都市劇場》,以鮮艷的色彩運用呈現生動的都市摩登場景,從作品中反映都市生活的複雜性,促使人們反思被消費主義、流行文化影響的日常生活。

王孔鑌亦於不同藝術展上獲獎無數,為展覽帶來兩幅作品,《無垠——中國(系列)》中融合了抽象與拼貼,突破地圖傳統表現形式的界限;《澳門八景》系列中則顧名思義以漆畫方式細膩地描繪了澳門八景,呈現澳門獨有的文化特色與自然風光。以畫承載文化傳承及情感表達的深意。

郭偉偉致力於沙藝非遺項目傳承和普及工作,他的兩件作品,分別是以天然彩砂與油畫顏料相結合創作而成的《蓮花》;以及本採用具象景物,單純通過色彩、質感、紋理的抽象組合傳遞四季變換的《春夏秋冬.四季》系列,以沙畫形式強化藝術感染力。

丁松的作品曾多次入選中國內地省級展覽,他為展覽帶來三件裝置藝術作品,分別是代表性別偏見意思的《另一面》、從“農耕隱喻”到“工業暴力”符號迭代的《時間的"暴政"》,以及由被肢解的電子元件構建成的“S”形元素《錨》,每件作品均極具深意,反映當代的社會問題。


發佈者:Tracy Cheang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5/27/%e9%a1%a7%e8%ba%8d%e8%b5%b0%e5%87%ba%e6%a0%a1%e5%9c%92%e5%91%88%e7%8f%be%e8%97%9d%e8%a1%93%e8%a4%87%e8%aa%bf%e6%80%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