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
座落在澳門著名街道荷蘭園大馬路背後的望德堂區,是澳門中區一處恍如南歐小鎮的舊城區,因第一座華人教堂望德聖母堂巍然矗立而得名。因19世紀末華人教友多聚居附近,包括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瘋堂裡、瘋堂圍等街道一帶,而一度被稱為進教圍,不過今天統稱望德堂區。現抽取堂區內6條街道,介紹街道背後的故事,重構堂區的過去。
上一期介紹過了瘋堂斜巷,今期我們繼續說說澳門本島聖美基墳場(舊西墳馬路)附近的聖味基街。
聖味基街 Rua de S.Miguel
聖味基街又稱聖美基街,位於澳門半島聖美基墳場(舊西墳馬路)附近,屬望德堂區;由水井斜巷起,在聖祿祀街和景觀裏之間,至瘋堂斜巷止,面對馬忌士街。於19世紀後半葉開始籌建,20世紀初建成。
街道的創建與命名
聖美基街的名字,因在聖美基墳場附近而得名。1而該街得以創建,得自歷史上一次鼠疫。19世紀後期,望德堂區發生了很嚴重的鼠疫(黑死癥),死人無數。後澳葡政府為了清理該區,清拆區內的木屋,建造成平房住宅,並分築街道,劃為聖美基街、馬忌士街、聖祿杞街、瘋堂新街等。而重建成的住宅仍為該區教徒居住,於是附近的街道名字都與宗教相關,聖美基街便是用天主教聖人的名字命名的。直到1941年中日戰爭爆發,該街上有些教徒和居民紛紛外遷。
不過該街正式命名卻在1904年,據《澳門憲報》載,“rua parallela á Avenida Conselheiro Ferreira d’Almeida(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na mesma direcçáo e extensão que a rua Nova de S.Lazaro—Rua de S.Miguel.”2中文意思為,一條與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平行的街道,沿著同一個方向來拓展這條望德的新街,即聖美基街。
而在1905年的街道名冊中又明確記載了當時該街的地理位置,即從水井斜巷到瘋堂斜巷,與今天的位置相同。該街從創建之初,其位置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葡文名之內涵
該街葡文名字為“Rua de S.Miguel”,S.Miguel中文意思為聖味基、聖美基或者聖彌額爾。他名字的本意是“誰如天主”,是一位天主教聖人,其實是聖經上所說的四大天使長之一,統領守護天使,常被認為是聖體和教宗的守護者。是耶和華以下最高者米迦勒的直屬上級,米迦勒常說他“代表主的榮光”。天主教教會傳統的認為他有四大使命:戰勝撒旦、營救信友克服困難戰勝死亡、護聖教會、接導亡靈去聽受審判。並把每年的9月29日定為聖味基的紀念日,這一天大概就是第六世紀羅馬教友建造“聖味基天神大殿”祝聖的日子。在英格蘭,聖味基節是一年四次交稅結算日期之一。聖味基還是食品雜貨商的主保和山區的守護神。且聖經中曾記載了他戰勝魔鬼撒旦的故事,“天上就發生了戰爭:聖味基和他的天使一同與那龍交戰,那龍也和牠的使者一起應戰,但牠們敵不住,在天上遂再也沒有牠們的地方了。於是那大龍被摔了下來,牠就是那遠古的蛇,號稱魔鬼或撒殫的被摔到地上,牠的使者也同牠一起被摔了下來。”3今在澳門聖味基小教堂中,可以看見以上述故事為藍本塑造的聖味基像,左手持天秤,用來測量靈魂,右手持兵器,身披盔甲,腳踏魔鬼撒旦,威嚴而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G32 Gallery影藝廊
走到該街處,可以看見其北段有一排葡式洋樓,G32 Gallery影藝廊便在其中。這棟建築是望德堂區一幢三層高的獨立舊住宅,建於19世紀20年代,乃本澳成功將舊式樓宇活化的例子之一。這座外表中西合璧的古宅,採用傳統的木房子建築結構,由葡人設計,已有90多年歷史。
其誕生並不容易, 前身為平民住宅, 後因屋主移居外地而轉租親友接管。這座垂垂老矣的古宅,原本是漏水嚴重、地板下塌、住客不得不遷出的危樓狀況,後經修復和加固,才變成今日這個模樣。2011年12月3日,“G32 Gallery影藝廊”正式對外開放。
注釋:
1. P.Manuel teixeira:,Toponimia de MacauV.2, Imprensa Nacional, Macau, 1997, P290.原文為“Esta rua deriva o seu nome do Cemitério de S.Miguel.”
2.《澳門憲報》,1904年2月20日,第53頁。
3. 吳宗嶽編:《澳門教堂之旅》,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5/09/01/%e8%81%96%e5%91%b3%e5%9f%ba%e8%a1%97-rua-de-s-mig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