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專訪鋼琴教育家李慧芬

 

記者:洪舒盈

人物簡介:

 

李慧芬 Evonne Lei,澳門土生土長之作曲家、鋼琴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文學碩士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自幼在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楊秀君老師。其音樂創作富本土特色,觸動心靈。2014年首度出版其著作《在靜水之邊》,以文字紀錄其創作故事及生命分享。曾發行「非常澳門」、「靜安寺路192號6樓」及「影落此城」創作專輯。


現任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鋼琴及作曲老師、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協會藝術顧問及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兼任講師。


 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李慧芬老師與學生李柏灝合照(現年7歲)


澳門鋼琴教育之歷史與現


李慧芬從八歲起開始她的音樂生涯。在當時的澳門,有機會系統學習鋼琴教育的人少之又少。不早也不晚,她趕上了澳門鋼琴音樂教育開荒年代的順風車。


據李慧芬介紹,她如今任教的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算得上是澳門近代以來的第一家為年青人提供專業音樂教育的學院,主要教授鋼琴演奏和樂理知識,另開設有小提琴演奏、大提琴演奏和“作曲新體驗”等課程。該學院於1962年為來自葡萄牙的區師達神父所創,他的經歷和辦學理念影響了包括李慧芬在內的較早的一批師生。


提及澳門的鋼琴教育歷史就不得不提及區師達神父的個人經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區師達神父來到澳門的聖若瑟修院修讀神學,因音樂是宗教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板塊,他在修讀神學的過程中亦接觸了大量的音樂教育,並於回國之後選擇進修音樂。或許是出於對澳門這座小城的情感,在結束了在葡國里斯本國立音樂學院的課程之後,他回到了澳門,創辦了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為澳門帶來了歐洲的音樂教育系統。“可以說,宗教音樂對整個澳門的音樂和鋼琴教育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當時的聖庇護十世音樂所秉持的教學理念便是“音樂無國界”,它的教育資源所面向的不僅是葡籍人士:只要是澳門地區的學生都可以申請進入該校學習,這為許多的華人也提供了學習音樂和鋼琴的機會。其時在培正中學上學的李慧芬在一名兼在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和培正中學供職的教師的推薦下得以進入該校研習。


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2018年7月28日,鋼琴學生在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55週年慶典之《結伴•鋼琴II》音樂會上


聖庇護是音樂學院之後,澳門地區又陸續建立起另外四個較為專業的鋼琴教育機制:利瑪竇中學(鋼琴部)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音樂學士學位課程)、澳門浸信中學(音樂部)、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五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體系各有不同,但都為澳門的鋼琴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網絡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澳門地區大大小小的琴行、音樂中心、培訓中心數量激增(達六十多間),在澳門的鋼琴教育版圖中佔有很大比重。”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經驗豐富的鋼琴教師選擇以私授的方式培養學生。“師資力量較之以往壯大了很多。”這種繁榮的景象與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不只是鋼琴,學生們現在面臨的選擇比我們那個時候多了很多,也許鋼琴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協調好學業、生活、鋼琴練習就成了新時代下的鋼琴教師的新任務。

 

推動澳門鋼琴教育的關鍵


李慧芬在學習鋼琴的道路上她不止跟隨過一位老師。“鋼琴教育多採取師徒制,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這些風格上的特點又多少與他們的教育經歷以及他們的老師所承之體系有關。”正是這許多如葉子脈絡般的師承體系的存在,構成了澳門鋼琴音樂教育的大網。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努力外,家長的陪伴、監督也是學生課後鞏固的關鍵,但這樣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係很易挑起雙方之間的“戰爭”。為達到這一效果,建立有效的教師之間的交流、分享平臺固然重要,但教師也可以通過著書分享教學的起點和現狀,以及過程當中的困難並解決方法。有感於教師需要主動踏出第一步,李慧芬出版了《在淨水之邊》,分享自己的音樂生涯之餘,亦分享自己在教學上的點滴心得。

 

城市與鋼琴、城市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近些年來,李慧芬和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老師們頻頻帶領學生出去參加傑出大師的演奏會,同時也會引進一些富有意義和價值的音樂入澳予以澳門本土學生學習與薰陶。李慧芬更是會親自作曲給學生練習:“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巴赫會自己創作練習曲給自己的學徒們練習。教師的作品可更有針對性地幫助自己的學生提高個人技法。”這種做法不僅以更個性化的方式訓練學生,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我的不少學生反映,他們在演奏自己老師的作品時感到很親切並更易理解習品的理念。”


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2018年7月28日,鋼琴學生在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55週年慶典之《結伴•鋼琴II》音樂會上


除了李慧芬的學生,其他人也會在澳門本土各大小鋼琴比賽中接觸到由她作曲的作品。“這是澳門的一個傳統了。”幾乎所有的鋼琴比賽都會設置一個“澳門作品組”或“澳門作曲家作品組”的比賽組別,其所列之比賽曲目均為本土音樂家之作。這對於推廣澳門本土鋼琴音樂及音樂家是一個重要的舉措。此外,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澳門人民在特定歷史、社會環境下的時代情懷及情緒境界,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時代記憶。這些音樂“和文學作品不同。文學作品會一字一句傳地達出作者的意圖和想法,但音樂作品則有更多元的做法。”以李慧芬1999年前後時期的作品為例:當時,受祖國回歸的時代因素的影響,社會上的種種矛盾以各種社會情緒的形態暗湧在民眾之間。爭吵、混戰甚至仇殺之舉就發生在身邊。對於具有此種社會內涵的音樂作品,李慧芬則採用更加抽象的譜曲方式。她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摒棄實像音源素材,以旋律和節奏上的美感真實還原其時處於歷史轉折點之下的整個澳門社會的情緒氛圍,她的作品力量在於對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之上。這種專注於情緒描寫的開放式作品沒有具體的描述對象所指,往往能容納更多解讀的可能性,因而也更能集結在這些歷史事件中擁有不同想法的人,成為他們共同的靈魂棲息地。這也是鋼琴音樂對澳門社會歷史的一次重要記載。“音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也會鼓勵學生們去作曲,用旋律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李慧芬在大約兩年前於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又開設了“作曲新體驗”課程,為澳門培養學生的曲作意識並將之付諸實踐的“先鋒之舉”。


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結伴•鋼琴II》音樂會后,與參演學生的合照


澳門本土鋼琴作品的傳承


除了在鋼琴教育事業領域默默耕耘多年,李慧芬還關注澳門本土鋼琴作品的傳承狀況。


“帶有澳門特色、嶺南特色、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上個世紀,不僅是華人作曲家,不少外籍作曲家如夏里柯等人都會從本土的華人小調中汲取靈感,用西洋樂器演奏帶有中國風情或者澳門地區風情的歌曲,在上個世紀一度十分流行。”對於這類優秀的鋼琴作品,李慧芬認為“錄音很重要”,儘管CD已經不流行,但是對每一場重要的音樂會甚至是練習會進行高質量的錄音是很有必要的。音樂上的錄音相當於史學上的“文獻”。為此,李慧芬參與收集和發行了一版澳門本土鋼琴作品的音樂專輯,旨在為聽眾集中展示20世紀以來澳門本土音樂家所創作的優秀鋼琴作品。一版發行過後,李慧芬又著手第二版專輯的發行工作,目前的工作正處於曲目收集階段。


澳門鋼琴音樂教育與鋼琴作品推廣

作曲班學生施諾行,黃昊泓於《傳承·音樂》創作發表會與其他樂手首演其作品


作為一個老師,她在琴房默默耕耘,因著使命感一直關注澳門的鋼琴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編寫教材煮熟力作,自己編曲給學生練習,培養教師和司琴。她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人同她一起,在發展澳門的鋼琴教育事業以使其更好地為社會、為人類文明傳承的發展道路上走出堅定的第二步、第三步……

 

 

 

發佈者:洪 舒盈,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9/04/%e6%be%b3%e9%96%80%e9%8b%bc%e7%90%b4%e9%9f%b3%e6%a8%82%e6%95%99%e8%82%b2%e8%88%87%e9%8b%bc%e7%90%b4%e4%bd%9c%e5%93%81%e6%8e%a8%e5%bb%a3/

(8)
上一篇 2018年8月31日 下午3:31
下一篇 2018年9月14日 下午3:21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