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不是無古可考的地方

/曹凱雲

作者簡介:

曹凱雲,澳門人,復旦大學考古學碩士。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闖進了文博之門,從此心裹裝著一份文博情懷。

聯絡請至:rachel777111@gmail.com

 

    在中國南側,有個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記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濠鏡即現今的澳門。


    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抵澳定居後,四百多年來中西建築、藝術、宗教、美食、社區等文化在澳門交匯融合,多元共存,為澳門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令澳門得以向世界進一步展現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面貌。


    然而,澳門這個地方,在葡萄牙人來澳之前,澳門的面貌是怎樣呢?澳門是否有更悠久的歷史?換言之在澳門的人類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甚麼時代?他們的文化,對澳門有甚麼貢獻呢?諸如此類問題,則可由澳門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開始說起⋯⋯

 

澳門黑沙遺址


      澳門最早發現考古遺跡的地方是路環島。1972年7月,前澳門市政廳邀請香港考古學會來澳進行考古調查,是次調查中,分別在竹灣、路環村、黑沙(南)、黑沙(北)、和九澳五處地點的地表發現了史前彩陶片、玉石器等考古遺物,其中以黑沙(南)的遺物比較豐富,其後於1973年、1977年、1985年、1995年、2006年進行了共5次考古發掘工作。黑沙遺址即現今的黑沙公園內。


      先說這些彩陶碎片,在考古人的眼裡,一塊看上去不起眼的陶片,有時候比發現幾個完整的陶器都讓人興奮。打個小比方,1977年出土一件圈足彩陶盤,經專家研究修復後,明顯可見盤身與圈足內外尚殘留有若干紅彩的痕跡,且施以縷孔和波浪刻劃紋。縷孔與刻畫紋的配合位置,清楚表示了縷孔是浪花的化身,至於刻劃紋則表現出海面波濤起伏的壯麗畫面,可能是史前居民將其日常生活抽象化反映在藝術上。有學者推測這種圈足彩陶盤「於當時並非單純的藝術品或盛食器皿,可能為古代宗教祭祀的儀式用器。」


有專家將這種彩陶圈足盤與鄰近的香港、環珠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遺址的文化遺存進行比較後發現,共同之處在於陶器的紋飾和形制。對此,如果用考古學加以解釋,鄧聰教授首先提出該圈足彩陶盤是「大灣文化」時期的代表性遺物,其來源與環珠江口以至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且認為澳門黑沙遺址文化的外來因素是由長江中游通過西江水系,最後流傳到環珠江口,黑沙遺址出土的彩陶技術很可能是與長江中游農業社會文化擴散同時的產品。


澳門不是無古可考的地方 

1:黑沙遺址出土的彩陶圈足盤(摘自「澳門文化遺產網」)


      然而,黑沙遺址出土的玉石器看上去一般人覺得毫無價值,但這個發現卻不可小瞧,是研究華南史前玉器工藝技術的寶貴資料。該遺址出土大量與石英環玦制作相關的石英、水晶石片、石芯、石核、毛坯、工具等,無疑較全面表現了當時玉石飾物制作的整個工序。一般學者都認同,從這個考古發現來推測,將澳門黑沙遺址定義為聚落遺址,其經濟類型為玉石飾物製作。


澳門不是無古可考的地方 

2:黑沙遺址出土的玉石器(摘自《澳門考古學的反思》)


      為何古代人類會選擇黑沙定居,原因是與沙堤有密切的關係。沙堤即在沙堤堆積的背海一側形成了潟湖,是直接緊接於海灣山麓,這種環境受沙堤與潟湖相互發育、相輔相成,正好為澳門史前居民提供理想的生活環境。遺址附近的小溪、泉水和潟湖,能夠為史前人類提供可食用的淡水,而黑沙遺址出土的考古遺物便是充分證明了史前居民亦在沙場遺址上進行祭祀、製造陶器和玉石飾物等活動。


澳門不是無古可考的地方 

3:路環黑沙古潟湖位置(摘自《澳門史前考古與文化》)

 

考古的意義


      有些人認為,澳門地少人多,加上澳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要進行考古工作,不值一談。其實,考古發現往往是和澳門的命運相聯繫。


      澳門自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後,澳門考古工作最初由外地考古工作者來主持,到現在澳門已初步建立起屬於本地的考古工作團隊,且積極主動推進考古工作,包括考古發掘及考古宣傳工作,可見澳門考古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是澳門人自身覺醒的考古意識。近幾年來所進行的考古工作往往會引起社會的關注,更觸發了澳門人對考古發現的直接熱情,可見考古發現的魅力可見一斑。這種現象對澳門考古工作的發展而言,確是很可喜的。


      另外,由於澳門城市的急速發展而使文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所以政府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以立法方式明確規範,於2014年3月1日正式實施更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當中訂定了專門關於考古工作的法例條文,包括「考古」的概念、考古工作的監管和保護等,這對促進澳門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是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為澳門政府深深認知考古工作的重要價值之成果。


      在考古學者眼中,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都是寶貝,都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研究意義。從考古學的學術意義來看,考古上評價一個發現重要與否的標準之一,是這個發現的歷史價值。具體拿黑沙遺址的例子說,黑沙遺址及其出土的遺存不但顯示了路環島約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已經有人類在這地區活動,而且出土的彩陶片和玉石遺物的發現,對中國古代長江下游農業社會文化傳播的探討及中國古代玉石工藝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一目了然,澳門考古發現既能促進考古這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又能發揮思想兼容、百家爭鳴的開明精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各種假說互相撞擊,解決澳門自己的歷史問題。


      對於今人而言,澳門考古是對澳門史前歷史文明的一種探索,對中華文明一種傳承。它們存在的意義更多是精神上的,是澳門人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的啟示和依據所在,是思考自身未來的參照,覺悟到有過去才有現在,而將來也由現在和過去作奠基,因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澳門考古是具有極高的價值。這種觀念標誌著澳門文明已發展到更高層次的階段。它還在於,澳門考古是讓我們真正懂得:甚麼才是文化遺產的保護。


      以往對考古學家的刻板印象是灰頭土臉,一手拿著手鏟,在塵土中尋覓著線索的形象。其實,考古學家與偵探無疑,考古是一項專業的技術,需要懂考古調查、考古發掘,挖出來之後要整理、研究、分析,並撰寫報告。然而,當代的考古學家意識到考古遺產的保護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這就要求考古學家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更承擔起考古文化傳播的責任。故此,考古學家必須為大眾提供古代人類的社會生活面貌,同時向社會闡明考古的意義,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考古保護工作中。考古就像由一片一片破碎的陶片粘連起來的陶罐那樣,粘連起古代與今天,將人類共同的記憶保存下來,使人們可以在上面描繪自己美好的未來。


澳門不是無古可考的地方 

4:澳門黑沙遺址1995年考古發掘(摘自《澳門考古學的反思》)

 

 

發佈者:曹 凱雲,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9/17/%e6%be%b3%e9%96%80%e4%b8%8d%e6%98%af%e7%84%a1%e5%8f%a4%e5%8f%af%e8%80%83%e7%9a%84%e5%9c%b0%e6%96%b9/

(1)
上一篇 2018年9月14日 下午4:29
下一篇 2018年10月30日 下午5:03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