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副將大馬路,分屬花地瑪堂區、望德堂區及花王堂區 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

    美副將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部以北,由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與亞馬喇馬路之間海邊馬路起,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前止。路名是以一位澳門土生葡人軍人梅斯基塔的名稱來命名的。該馬路是花地瑪堂區與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的分界。

 

美副將其人其事

    美副將是出生於澳門的土生葡人,全名為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華人多稱其為梅斯基塔 。副將是他的軍銜(舊時人們把上校譯為副將)。他是一名律師的兒子,17歲自願參軍後,迅速冒起,23歲成為西灣炮臺的司令,由1851年~1880年去世,他曾擔任過澳門最重要的炮臺司令,而1863年就成為聖伯祿炮臺司令,四年後更成為媽閣炮臺的司令。他曾攻佔北山嶺,立下彪炳的戰績,這便是史上著名的北山領事件。

    1842年8月22日,澳葡總督亞馬喇(Joao Maria Ferreira so Amaral)被中國居民沈志亮等人刺殺後,整個澳城一片騷動,而香山方面更不得不作事先戒備。因前山兵力薄弱,遂令關閘的汛兵退至北山嶺的拉塔石炮臺把守。而澳葡當局,要求緝拿兇手並索還亞馬喇首級。在未得到香山官吏答覆之前,於亞馬喇被刺後第三天,美士基打竟帶領葡兵將古關閘佔領,並擄去汛兵三人。接著炮兵軍曹梅斯基塔率36名葡兵敢死隊攻打關閘以北的拉塔石炮。雙方戰鬥激烈,最後因中國軍隊炮火失靈,炮臺被攻佔,中國官兵死亡十餘人。梅斯基塔割取守軍軍官的首級和一臂,插在刺臺上,耀武揚威而返。隨後,葡軍又侵入望廈村,逼香山懸遷至前山。此後,望廈和城牆外的村落便成為澳葡政府的統治範圍。

    踓然梅斯基塔在年輕時便建立起極其彪炳的戰績,但是悲劇使他的戰績失色,戰友的妒忌和敵意,終使他精神失常,最後在亞婆井附近的家中自殺身亡,他的人生在悲慘中結束。1940年,阿爾維斯(Maximiliano Alves)為紀念他而鑄造的梅斯基塔像立於議事亭前地,但在60年代銅像被群眾拉倒。現在經過議事亭前地時,看不到這個銅像,取而代之的是噴水池。

 

美副將大馬路的變遷

    美副將大馬路這一名稱被用來命名過兩條不同的馬路。

    它最初指的是新馬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中議事亭前地至南灣街的一段。由於新馬路是分段建造、分段啟用的,澳門政府把議事亭前至西端海旁路口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Avenida Almeida Ribeiro),而把議事亭前至南灣東端路口稱為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Coronel Mesquita)。其中連接亞美打利卑盧馬路和南灣路(Rua da Praia Grande)的最後一段直至1918年10月16日始獲批准。新馬路開通後,一路雙名,頗為不便,後統稱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將望廈普濟禪院前的新辟馬路(原名為望廈大馬路Avenida de Mong Há)改名為美副將大馬路。望廈大馬路一名最早出現於1925年的街道名冊中:“望廈大馬路即美副將馬路”,由此可見望廈大馬路的建成時間應在1918~1925年間。

美副將大馬路,分屬花地瑪堂區、望德堂區及花王堂區 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
美副將大馬路路牌

    美副將大馬路橫穿昔日的望廈村。望廈村是澳城之外有名的小村,據《香山縣誌續篇》載:“查望廈村,民房百餘家,係光緒九年佔去,添設綠衣館、馬路門牌”。光緒九年(1883年)澳葡強行佔領望廈村並將望廈居民編入戶籍。在馬路尚未開通前,村內田盧相望、雞犬相聞,儼然小村模樣。開闢馬路後村中不少街道隨之消失,並永遠的進入了史籍中。這便是文第士所說:“最近為了把一條大街‘弄直’,一切都拆毀了,結果建成的街卻是彎曲的。”根據1957年《澳門市街道及其他地方名冊》中“一九二五年街名部頒佈後,現已被取消之街道及其他地方”部份統計大致有:叢林裡、樹林裡旗街、見小圍、蟻巷、田街、芒果圍、望廈廟前地、更香裡、機杼巷、青磚巷、土塊巷、雲額巷、帽圍、公牛巷等。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74頁。

21993年《澳門市街道及其他地方名冊》,第295頁:“望廈大馬路(Avenida de Mong Há):即現有美副將大馬路之原名。”

3澳門市政廳:《澳門街名壹覽表》,1925年,第131頁。

4轉引自胡紀倫:《澳門街》,牛津大學出版社,第121頁。 


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在昔日望廈村的東面,之所以名為“觀音堂”,是因供奉觀音菩薩。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一。由於缺乏碑誌,普濟禪院的興建日期,至今難考。根據寺旁的寺壇,石上刻著“天啟七年七月吉日立”,重修寺壇石碑則刻有“澳門望廈村之觀音堂,創自明末天啟年問……”等寥寥文字,可知禪院興建不會遲於西元1627年;再據禪院內的一個立於明朝崇禎五年(1632年)的銅鐘,則普濟禪院至今已有360多年歷史是確切不移的。普濟禪院經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鹹豐八年(1858年)重修和擴建,最終呈現今天的模樣。

美副將大馬路,分屬花地瑪堂區、望德堂區及花王堂區 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

普濟禪院

美副將大馬路,分屬花地瑪堂區、望德堂區及花王堂區 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

普濟禪院舊照片

    據說今觀音堂所在地是當年望廈村中的一塊荒地,相傳當年此地長有一棵樟樹,曾有一位遊歷四方的僧人來到此地,在樹上懸掛觀音畫像,每日在樹下盤膝而坐,誦經唸佛,藉此集資募化。當時村中的福建人士也時來施僧,參神觀音,僧人將收集的資金,建成能避風雨的小亭,而樟樹亦被雕刻成現今觀音堂裡觀音殿的觀音像。

    觀音古廟旁有城隍廟,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廟內所立的《倡建城隍廟碑誌》起首,記錄了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奏章稱“旺廈鄉民知守義,團體獨固,深堪嘉尚”這顯示瞭望廈鄉民團結一致,堅持民族大義的行為,在當時是得到從地方到中央政府的嘉許的。但無奈鄉民力弱而政府勢衰,傳統的城隍神明也只能起象徵性的精神慰藉,始終無法制止澳葡政府對望廈地區推行殖民主義統治。廟旁的古廟與碑誌向人們訴說著昔日望廈村民的勇敢與堅毅,這一精神原為世人所盛讚。    

    美副將大馬路中還有何氏宗祠、沈氏宗祠。何氏宗祠,位於觀音古廟不遠處,是村中最古老的宗祠。昔日的諺語“未有望廈村,先有何家祠”便是明證。該祠曾多次重修,才能保留至今。最近的一次重修在清末宣統三年。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05/07/%e7%be%8e%e5%89%af%e5%b0%87%e5%a4%a7%e9%a6%ac%e8%b7%af%ef%bc%8c%e5%88%86%e5%b1%ac%e8%8a%b1%e5%9c%b0%e7%91%aa%e5%a0%82%e5%8d%80%e3%80%81%e6%9c%9b%e5%be%b7%e5%a0%82%e5%8d%80%e5%8f%8a%e8%8a%b1%e7%8e%8b/

(0)
上一篇 2019年5月7日 下午1:33
下一篇 2019年5月7日 下午2:03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