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AFRA
張凱儀簡介
國際木版畫協會顧問 (亞洲區),澳門木版畫協會理事長,澳門版畫研究中心秘書長。作品多次在香港、日本、澳門、葡國、西班牙、台灣等地展出。從事設計、版畫教育、兒童教育等,積極研究版畫在實物應用上的效果及能力。曾多次參與國外的藝術家駐場計劃,並策劃推廣澳門藝術家到海外展覽的活動。
走上銅版畫藝術之路
版畫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個刻好圖像的媒材上,沾滿油墨,複製到另一個媒材表面,版畫的主要技術有凸版術、凹版術、平版術和網版術。 現時主力於木版畫藝術的張凱儀,憶述最初接觸版畫是在藝術博物館。「大學畢業後試過做設計師,但覺得工作內容並不適合自己,而那時的藝術博物館有很多藝術課程,就不斷參加各類課程,漸漸也愛上了藝術,最後決定辭去設計師一職。」辭職後,便重拾曾經學習過的針筆畫,繼續鑽研,其後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很快賣了出去,使她覺得很有滿足感,並開始思索藝術創作的方向。隨後,張凱儀修讀了王禎寶先生的銅版畫課程,她笑言當時覺得銅版畫的材料費貴,投資很大,所以不能輕言放棄,這樣就開始銅版畫的創作生涯。
銅版畫又稱為「蝕刻版畫」、「銅刻版畫」等,指在金屬版上以腐蝕液腐蝕或直接用針或刀刻製而成的版畫,屬於凹版。由於色調以黑色為主,在這段時期,張凱儀醉心於探索不同的黑色,如銅版畫最黑的時侯需要腐蝕30分鐘,半黑只需要腐蝕15分鐘等。期間由於心愛的小犬過身,很傷心,就創作了"生命"這套作品系列去紀念牠。隨時間流逝,人漸漸變得釋懷,張凱儀有感藝術世界不應只有黑色,於是便決定轉做木板畫。
到日本進修日本木刻版畫
木刻畫是指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版畫藝術,張凱儀笑言,因為木版畫需要用手壓,但其他玩木版畫的朋友都壓得好好,自己壓出來的效果卻不夠實,覺得大家都是女生,為甚麼她可以我不可以呢,不服氣的她便四處問人學藝,更令她想去學一個較完整的課程。
木刻版畫起源於東晉時期,後來版畫的技術傳到日本,日本人將這項技術結合繪畫藝術,創作了"浮世繪",是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民間藝術。張凱儀知道日本有短期的浮世繪藝術課程,專門教授外國人,但由於申請有一定的門檻,她也是申請第二次才被錄取,讀的是高階的版畫課程,為期三個月。“教授的是一位老婆婆,全部事情都要求十分謹慎和工整,例如早上九時上課前一定要提早到達課室,打掃自己的座位,為了每天早上以最佳狀態上堂。“到日本上堂前,張凱儀創作木版畫時都是以半自學和向人請教為主,所用道具並非專業工具,如以化妝掃取代毛刷,以木鉆板取代專業木板,她笑言當時日本老師看到都很愕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日本老師嚴謹要求的氛圍下,張凱儀重新購入所需的專業工具,十分嚴謹地對位,學習日式工整的版畫風格。完成課程後,她數度飛回日本,在富士山下以所學的技術創作出"刻白"系列作品。至今,張凱儀都會每年飛往日本,專門向日本大師指教。
在藝術及人生的發展道路上,張凱儀猶為喜歡青蛙,她認為青蛙是很有智慧的生物——想游水,就會生出一條尾巴,想跳出水面,就生出手腳周圍爬;成長的速度視乎決心,也提醒她要做某件事的時侯,要努力發展,同樣,當有目標想達到,她自然會想到青蛙。
中西日版畫風格不同
一路以來,張凱儀的創作風格有很大的變化,她坦言因為中、西、日有不一樣的環境文化,所衍生的版畫藝術的創作模式自然也不同,想法、構圖及著重的地方不一。如較中式的版畫,對於對位不太在意;西式則比較像浮雕刻,有紋路(TEXTURE)、以勾線為主;日式則專注於工藝的工整,通常是『一塊過』,滿版顏色,較為平面。
喜歡溝通 享受藝術人生
張凱儀回想她以前讀大學的年代,是娛樂場需求很大的時侯,很多同學都放棄了學業進入娛樂場工作,她為這些同學感到很可惜,“做人至少要認識自己,他們就像機械人,日以繼夜地工作,沒有發展讓自己人生開心、值得享受的事的能力。“她認為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尋求突破,而藝術就可以幫助人一起去經歷某個當下時刻;例如去參觀一個展覽,可以讓人思考為何同一個主題下,創作者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透過互相欣賞和溝通,就會認識對方和自己多一些,在這些情況下,可以發掘到不同方面的自己,如果人人都這樣做,大家都願意去欣賞藝術,與人溝通和分享,可以誇張地說,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張凱儀笑言,自己很喜歡參加藝術駐場,因為可以與不同的人傾計,發生不同思想碰撞。在未來,她希望盡量少做教學,多做創作,在木版畫尋求突破界限,尋求"自由"的方向。
發佈者:Afr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10/29/%e7%89%88%e7%95%ab%e4%b8%ad%e5%b0%8b%e8%87%aa%e7%94%b1%e6%a8%82%e8%b6%a3-%e5%b0%88%e8%a8%aa%e8%97%9d%e8%a1%93%e5%ae%b6%e5%bc%b5%e5%87%b1%e5%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