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屆《瘋》年度藝術人物中,朱振華先生是獲得本次中華文化傳播的殊榮。作為澳門粵劇文化界的紅伶,他創辦了澳門振華聲粵藝會, 致力於中華粵劇曲藝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參與製作的劇目有《風雨同路》、《啼笑因緣》及《鏡海魂》等,為大眾留下了多筆彌足珍貴的文 化財富。
傾聽粵劇 —「來自中華文化的瑰寶」
粵劇曲藝立足本澳已有一百多年,由清末民初澳門成立改良粵 劇班社,在粵港澳三地受到不同民眾的歡迎。在抗戰時期,不少省 港粵劇戲班、藝人來澳避難,此時眾星雲集,是澳門粵劇發展的繁 盛時期。朱振華提及當時粵劇不乏澳門人的支持,所以很多本地人 是由小開始觀賞粵劇,到了現代不至於有太大的文化斷層,而本澳 現時在傳統劇院每周都會有表演及本地粵劇曲藝社團更達200多 個。
朱振華分享道本澳的劇團在外地一點也不比其他省地遜色,劇 目富有澳門的地方特色,他特別提起他所執導的《風雨同路》,是 根據澳門「天鴿」風災真實情況改編的現代粵劇,劇目將風災中人 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及解放軍來澳熱心幫助善後工作的情況搬上了 舞台,表達的是一種「軍民一家雨水情」的情懷。2020年更是受到 中聯辦的嘉許把這出戲放到了全國戲曲基層匯演的網上節目中推 出,收視率達二百多萬人收看,同時獲得中國文化旅游部的嘉獎。 為此朱振華特別鳴謝幕前幕後澳門一群熱心的粵劇界人士,這是大 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榮耀,也是澳門人的驕傲。
粵劇傳承中的社會責任
朱振華提及澳門粵劇文化在傳承路上一直都很崎嶇,因為資源及人 才薄弱,除了有心人群策群力,亦很需要澳門政府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有 更多的支持,才可以將其體系在澳門建立起來,他強調「中國人,應該 首先要認識及支持自己的中國文化,這才能更懂得中國人的底蘊。」
朱振華談及「在疫情中,很多大型表演都被取消,藝術工作者打擊 甚大,而在這一刻能得到—中華文化傳播的殊榮,對於藝術工作者來就 是很大的鼓勵亦十分感激!」
粵劇的根本
朱振華道出:「粵劇的學習首要是要打好根基,學習使用自己的聲 音,練習基本功。而傳承的宗旨是保留粵劇的精髓及理論,戲劇本身形 態是不能改變的,缺乏傳統原則會令年輕一代無處借鑒,易於產生異 化,粵劇核心形態一但失傳,一直捧場的觀眾也會有明顯感受,而漸漸 流失。」
所以從粵劇的根源固化,除了全行人的共同守護,年輕一代的承 接,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這對於中國戲曲在澳門傳承和發展具有 深遠的意義。
粵劇的未來普及
現今科技發展迅速不用多提,年輕人可以遠飛尋夢發展更好的自己,但在自己的同根同源的本土文化都不認識那實在是可悲,現今的音樂愛 好者是幸運的,上網已可以享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流行樂曲,家長或教師也偏好讓年輕人學習更快更易於表現自己的西方音樂。其實傳統音樂 或戲曲中學到的身段及培養的品德也是中華文化多年來積累的精髓。
朱振華建議澳門學校課程教育和課本中,可以考慮加入不同的傳統音樂文化,他冀盼能加入戲曲元素,讓澳門粵劇文化不止停留在校園講座 的交流體驗。可採取多個渠道令年輕人更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粵劇傳承現時政府的推動未如理想,過程中若是能夠與業界學術界多作溝通,才能 有效地制訂出支持政府,讓正規有熱誠的社團得到發展及維持。
朱振華分享在澳門演藝學院有戲劇班可以開放給6—18歲的學生進修,澳門振華聲粵藝會及粵劇曲藝總會亦定期開辦培訓班,無分年齡層都 歡迎去體驗。朱振華未來計劃除了基礎培訓亦會每年辦一次折子戲比賽,更有心願能成立一個澳門粵劇團,借此可以分享更有系統化、更專業的 的表演給大眾。
粵劇承載著中華文化及歷史,當中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大戲唱做唸打的糅合、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武打場面及面譜所代表的人物個性, 伶人的演繹情感,當中的價值有保留的必要,傳承是極艱巨的任務,但卻是藝術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發佈者:張 秋如,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10/25/%e7%b2%b5%e6%9b%b2%e5%82%b3%e7%b5%b1%e6%96%87%e5%8c%96%e7%9a%84%e6%99%82%e4%bb%a3%e8%b2%ac%e4%bb%bb%e5%8f%8a%e5%82%b3%e6%89%bf-%e5%b0%88%e8%a8%aa%e7%b2%b5%e5%8a%87%e5%90%8d%e4%bc%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