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張少鵬,澳門《瘋》藝術雜誌執行主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講解,澳門管樂協會副理事長。藝術評論主要刊登於澳門、內地及香港。著有《藝術沒有告訴你的事:觀演評論101》、《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2014澳門音樂年鑑》及《2015澳門音樂年鑑》。作品收錄於《2015-2017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澳門作家文集2018》及《澳門作家文集2019》等。

最近,鑑於工作緣故,再次從新思考藝術的意義與價值。澳門自回歸後,投放了不少資源在藝術活動的發展上,培養出了不少傑出的藝術家。但是,對於藝術工作者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卻是值得深思。比如,澳門市民閒暇時不太願意選擇出行博物館、觀看演出等,文化藝術活動的需求不大。作為藝術作品與市民溝通的中介,官方的、民間的在吸收觀眾的能力上仍然是欠奉。這就成為了本期《瘋》藝術雜誌專題的源起。

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更多的工作是集中在藝術創作上,對於市場推廣、宣傳,以及與公眾的溝通等,並不一定能夠成熟地建立起來。藝術家用盡全力展現所能,觀眾卻寥寥無幾。這種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一般按照澳門的邏輯就歸責於教育,然後資源都擲在了教育部門上。事實上,與其說是教育的原因,倒不如問一下,為甚麼普通市民要去博物館,去看一場演出呢?當中有甚麼吸引之處呢?

過往遇上一些從事市場推廣的資深從業員,很簡單便說藝術活動需要更多打卡位,送禮品之類。現在某個澳門的文創小區也是用這個方法,還花費了不少的資源。但是,這個文創小區是因為這些活動令整個小區活化起來嗎?非也,更多是因為前期的集聚效應,舖租低廉,官方影響較少,外加小區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一些澳門的中小型投資者能夠輕易進入市場,沒有太大的門檻、風險也低,這個情況下,自然有利可圖,不單純是金錢,亦包括非金錢的獲利,比如一些為個人貼金、成為文化藝術人的光環諸如此類。

從這個角度來看,官方活動增加了文創區的活力,令更多人關注。這個時候,文化藝術就可以更深入地進駐該地,比如一些符合該區的創作,藝術家的進駐計劃,更多來說政府應該成為一個支持者,而非主導者的角色進行支援,讓民間的自由度更大,才可以更好拓展出有意思的想法,更符合市民實際所需。

那麼,我們與藝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一個藝術計劃是從頂層設計,還是底層設計已經很不一樣。傳統上來說,澳門依靠官方定義正統藝術,尋找民間機構協助發展這個模式是常見的,實際上更能提高藝術活動的活力。底層非主流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參與者,亦切合部分人的文化藝術需求。然而,在普遍的市民生活中,文化藝術卻並未成為生活所需。這個距離應該如何去打破呢?這也成為了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我們提供的文化藝術活動又是應該從甚麼角度去切入呢?是多元嗎?還是一元呢?現在政策的指引是“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發展方針,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又應該如何揣摩這個方針背後所帶出的資源分配問題呢?

最後,頂層的指引,底層藝術家的思考,或是對文化藝術需求不大的一群,各個不同群體所提出的話語是有矛盾,亦有其共融之處。如何拉近藝術與我們的距離呢?或是更應該開拓各自喜歡的領域,讓藝術不是單純一部分人的權利,亦成為眾人享受的機會呢?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4/25/%e6%88%91%e5%80%91%e8%88%87%e8%97%9d%e8%a1%93%e7%9a%84%e8%b7%9d%e9%9b%a2/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午3:48
下一篇 2022年4月25日 下午5:4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