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青年藝術家梁潔雯憑藉二○二四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推出《愛的共融——梁潔雯巨幅花鳥作品展》。其以深厚的中國畫功底,融合澳門城市景觀與人文情感,運用生宣紙與工筆技法,創作出古今交融、氣韻生動的巨幅花鳥畫作。展覽通過宏觀與微觀的視角,訴說澳門回歸廿五年的城市變遷與共融精神,展現東方媒材的無限可能,並以數字動態效果創新,呈現中國畫的當代魅力。

以畫筆勾勒城市記憶與共融的愛

《愛的共融——梁潔雯巨幅花鳥作品展》是梁潔雯首次糅合澳門城市景觀的主題性巨幅花鳥畫。作品的六分之一畫幅,呈現的遠景為由氹仔遠眺澳門半島的城市景觀,以全景式視野展現連接澳門的五座跨海大橋,由左至右分別為西灣大橋(2005)、嘉樂庇總督大橋(1974)、友誼大橋(1994)、澳門大橋(2024)、港珠澳大橋(2018),海上船隻貨如輪轉,遠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展現回歸前後的發展。

她介紹,“近景以百年老樹(假菩提樹)為主軸,造就了百鳥歸巢、父母餵哺雛鳥的溫馨場景,寓意人們日常辛勞後,回到棲息家園的心情。不管是本澳居民、移民,還是勞工、留學生等階層,在這片土地上營營役役地生存,卻在大樹眼中,我們都只是過客。我曾收集統計灣區生活的人們,對澳門回歸後的祈願,如實寫在紅色的願望牌上,那些關於疫後、生活、民生、升學、就業等願望盡顯真實心聲的吐露,側面反映這座城市存在的社會問題。‘心葉榕’之稱的菩提樹葉隨風飄動,鳥巢簡陋的窩居郤洋溢着愛意。在大自然和人造物之間見證着澳門古今變遷,見證着回歸廿五年的城市發展與共融。我希望以宏觀、微觀、外部、內部的視角,品讀澳門這座不一般的城市。”

工寫結合,探索東方媒材的無限可能
除要在作品中展現靈感,每個細節都考驗功夫。梁潔雯坦言,最大的挑戰來自有限的創作空間與巨幅畫作的特殊要求。“我在前期申報的結項目標,為完成一幅長兩米、高兩點四米的巨幅畫作,並線上線下公開發表。我創作空間有限,有時會放到枱面上逐一水平位置,進行工筆技法的細緻刻畫,由自上而下慢慢移動大畫紙,這個過程的縮時記錄下,猶如一個真人版的巨型打印機。在處理畫面一些整體宏觀方面的考量時,我會移動畫桌調整空間格局,把畫紙鋪在地面上畫。尤其在處理大樹桿、樹根的紋理時,就以皴擦用筆,幾乎驅動整個身體的力氣於筆尖,實踐寫意的筆觸。在地上畫的過程,也是身體行動的軌跡,承載着‘起—承—轉—合’的態勢。工寫結合,令大畫呈現在展場,體現出遠看有勢、近看而精。”

梁潔雯在媒材運用上,也大膽探索。她表示,“很多人認為中國畫是古老、程式化的畫種,其實當你深知中國畫的造型規律,了解東方媒材的特性和邏輯,中國畫是有很多創新表現的可能性。這次展出的六幅花鳥畫原作和手稿、草稿、色稿,其實是橫跨十多年的創作構思,若用一句話總結:用媒材的邏輯創造新知。選出的六幅巨幅花鳥畫作,都是用生宣紙畫配工筆技法。”

她指出,“東方媒材獨有的國畫肌理,具備自身的色質美。尤其是永不脫色的礦物色,把石綠加以明胶,調成葉子的顏色,薄中見厚地層層渲染。我在考慮如何表現‘假菩提樹’百年滄桑的質感時,較為普遍的‘勾、皴、點、染’國畫技法,似乎未能夠表達我的感受,於是我以‘貼銀箔人工氧化’的技法,表現局部的樹根暗部,襯托樹根的質感。一般純銀箔才能氧化,為了加速氧化變色,便在銀箔上燙硫礦布,拿捏不同時機,令箔色變幻無窮,呈現黝黑的幻彩玄色,就是我對雨後假菩提樹的感受!”



除了創作技藝上,希望開拓嶄新的藝術語言,這次在表現形式上,她還為畫作《愛的共融》製作數字活化動態效果,希望更結合跨媒體的呈現和展示,令觀眾更直觀容易地進入畫境的世界。現代建築配以古山、郵輪貨船配以古浪、人文祈願搭上古樹,畫面並無一絲違和,數字動畫的效果更凸顯出古今共融,以數字動態效果的形式,延續中國畫精神。





讓本土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過去,梁潔雯在“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與“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下舉辦展覽。她表示,無論是“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還是“國家藝術基金”,除了足夠的資助,也是一種品牌的加持,肯定和鼓舞澳門青年藝術家。“澳門文化藝術的生態暫時是被動的,很多藝術社團成功申請資助,便順理成章舉辦展覽,然後召集藝術家提供作品,開展有一定規模的展示。反而,“國家藝術基金”個人項目,這類透過選拔資優藝術人才,更能吸引藝術家自主性地規劃如何展示自我近年的創作成果,策劃成件事而言,藝術家操作上更自如,没有任何約束和牽絆,資源用得其所,集中精力落實心中完美的呈現。”





談及澳門文化藝術的發展,梁潔雯認為,澳門雖是彈丸之地,文藝創作在產量與質量上,均有顯著進步。讓更多人看到本土的文化成果,她建議結合線上與線下。“除了主流媒體報道,藝術家利用公眾號、自媒體、流媒體等平台,吸引更多觀眾。”她舉例,此次展覽不僅發行了限量版文件夾,還將《愛的共融》中的“心葉榕”樹葉,設計成雙面真絲絲巾,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吸引了不同層面的觀眾。她表示,“這些文創產品就像橋樑,讓藝術走進日常生活,讓更多人關注澳門的本土創作。”


發佈者:白 慶之,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6/25/%e6%a2%81%e6%bd%94%e9%9b%af%e7%94%a8%e5%b7%a8%e5%b9%85%e8%8a%b1%e9%b3%a5%e7%95%ab%e8%a8%b4%e8%aa%aa%e6%be%b3%e9%96%80%e6%95%85%e4%ba%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