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園」之歷史鉤沉
荷蘭園的產生,與歐洲近代史上「葡荷澳門之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葡人剛來澳門不久,荷蘭人也覬覦澳門,企圖將之發展成為向遠東擴張的據點。早在明萬曆二十九年(西元1601年)時,就曾數次向明朝提議,欲借地通商,但都遭到拒絕,於是屢次偷襲澳門,無奈結果都是無功而返。有相關史料稱,「自佛郎機市香山,據呂宋,荷蘭聞而慕之,萬曆二十九年,駕大艦,攜巨炮,直薄呂宋,呂宋人拒之,轉薄香山澳。澳中人數詰之,言欲通商,不敢為寇,當事難之。稅使李道即召其酋入城,遊處一月,不敢聞於朝,乃遣還。澳中人慮其登陸,謹防禦,始引去……」 後又過數年,荷蘭人仍不死心,終至1622年荷蘭大軍浩浩蕩蕩的向澳門殺來,「澳門之戰」爆發。
澳中葡人及天主教教徒,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一舉擊破來犯的荷蘭人,俘獲了荷兵近七百多人。這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而俘虜的數百名荷兵,全都囚禁在「雀仔園」旁邊,「進教圍」坊外,遠離古澳城的一處蔡姓地主的廢棄莊園裏,為澳葡修城牆築炮臺。該處便是現在的「荷蘭園」。
最初在荷蘭園居住的是華人,還有一些非葡籍的外國教士。到了清同治年間,澳葡拆除水坑尾城牆,開闢荷蘭園,將荷蘭園規劃爲一分為二的街區,並以兩條大街橫劃之,即荷蘭園大馬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與荷蘭園二馬路(亞卑寮奴你士街)。
如今,荷蘭園在進敎圍與華士古達伽瑪花園之間,後人都誤以為指塔石球場附近一帶。19世紀後半葉,在塔石球場附近開馬路,因為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的名稱很不順口,不易記憶;另外由於1622年荷蘭入侵澳門失敗,戰俘安置於此,此處便有荷蘭園之稱,市民便叫此街為荷蘭園大馬路或荷蘭園正街。
八間屋
沿著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漫步,你的眼球一定會被一些極有特色的古建築所吸引。這些建築就是現為文化局總部新大樓、澳門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館、東方基金會葡萄牙語言中心等所在的八座建築物。位於羅利老馬路與飛良詔街之間,以中文名「八間屋」而聞名,是澳門最具代表性建築展示區。1982年,這些建築獲得了亞太旅遊協會(PATA)的文物大獎。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此興建了一些住宅用途的樓宇,從前是貴族家庭的住宅和學校,且是澳門建築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樓宇,表現出受新古典主義建築影響的歐陸建築風格,大部分房屋都是以紅黃色為主,極其鮮豔搶眼,其格局亦十分有特色。
其中衛生局大樓正面長長的拱形長廊,體現了受歐洲和熱帶地區影響的揉合式建築特色,即以黃色和白色為主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它是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標誌。大馬路這一地區曾是澳門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環境惡劣,人口增加,鼠患加劇。1895年澳門一帶爆發鼠疫時,這一地區成為了疫症的中心,後鼠疫被消滅,這一地區的衛生得以改善,此地區又被重建並得以城市化。可見衛生司設在那裡並不是沒有歷史原因的。
而中央圖書館大樓和歷史檔案館大樓都是典型的澳門貴族家庭建築。如今在歷史檔案館內,還珍藏著大量葡萄牙海外探險、澳門與歐洲、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質檢有關信函、書籍和手稿,其中從1587年至1786年間最具價值的歷史資料都以縮微膠捲存放。
八間屋前面是一個碎石鋪成的廣場,經常這裡會有大型的文化娛樂活動,熱鬧非凡。這裡深沉的文化氣息和強烈的生命色彩,為這條馬路增添了一道優美的輪廓和線條,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街道景象
現如今,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前段街道兩側多是經營運動物品、服裝的商鋪,比較繁盛;在中段因葡萄牙式花園住宅極具歷史性,且著名的盧廉若公園在馬路中段西側,又有「八間屋」在此「坐鎮」,是值得遊客樂於遊覽一番的好去處。所以,這條大馬路成為結合了購物、旅遊兩項功能,街道人流量很大,人氣很重,一片繁華景象。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6/05/06/%e8%82%a5%e5%88%a9%e5%96%87%e4%ba%9e%e7%be%8e%e6%89%93%e5%a4%a7%e9%a6%ac%e8%b7%af%ef%bc%88%e8%8d%b7%e8%98%ad%e5%9c%92%e5%a4%a7%e9%a6%ac%e8%b7%af%ef%bc%8c%e8%8d%b7%e8%98%ad%e5%9c%92%e6%ad%a3%e8%a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