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小丑不丑劇團 Canu Theatre
記者:陳小芳
紅鼻子、爆炸彩虹頭、浮誇的妝容及肢體動作,對著人群總是笑嘻嘻,都是一般人對小丑的印象。而在外國,對小丑的定義早已不再留於表面之所見;到底小丑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本地劇團「小丑不丑劇團」(Canu Theatre) 為澳門鮮有以小丑及默劇為主打的劇團,創辦人陳麗妮希望透過建立劇團,打破許多人對小丑的刻板印象。
創立劇團 因為發現小丑的靈魂與美
陳麗妮先後於倫敦國際演藝學院(LISPA)及法國Ecole Philippe Gaulier 修讀戲劇及修習小丑這門表演方法;在修讀課程期間受到很大的啟發,並發現小丑與刻板印象中戴紅鼻畫花臉、扭汽球的嘩眾取寵表演方式很不同———「小丑其實是很有靈魂、並熱愛舞台、願意為觀眾帶來歡樂而呈現自己最真實一面的表演者,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美的事。」這樣的發現加大了麗妮在澳門設立劇團的決心,並索性將劇團名改為「小丑不丑」,目標是把這類表演方式帶到澳門的劇場,希望能推廣給觀眾和提供更多的劇種選擇。
以小丑表演和形體為主的原創劇
「小丑不丑劇團」以小丑表演和形體劇場為主,作品全為原創,透過輕鬆喜劇的形式去探討看似簡單,卻相當重要的生活議題。例如在劇團首個公開演出作品《Preserving Happiness》的基調是愛情輕喜劇,內容則是探索如何保持愛情的新鮮感,試驗種種怪誕的方法卻始終徒勞;隨後的《紙屋》是以小丑的角度去諷刺都市人愛情的現象;於2017年在文化中心的「開箱作業」中,與日本演員合作演出《白痴一族》,以形體表演方式玩盡劇團演員對日本社會文化的種種想像和投射;在今年國際默劇節中演出的《Robot Cat》,亦以小丑的眼光去探討關於都市人的寂寞和生活議題。麗妮認為:「這些創作都有些共通點,就是以輕快破格的情節及表演方式,盡量令觀眾在劇場中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從而令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
與日本演員合作演出《白痴一族》
本地觀眾持開放態度
談到小丑及默劇在澳門發展,麗妮坦述:「我覺得澳門的觀眾對於這類型的劇目抱有很開放及接受的態度,大多數觀眾看完劇團新的創作後,都會覺得新鮮有趣,並期待將來有更多不同的創作,這是令我感到十分鼓舞和樂觀的現象。」有見及此,除表演外,劇團亦積極開設不同的小丑和默劇表演班,特別是今年8月成功邀請到法國小丑大師Philippe Gaulier首次來澳辦大師班,帶領學員去認識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小丑一面,亦因此讓參與其中的學員親身感受到小丑表演的獨特魅力和挑戰,學員都反應自身對表演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大的興趣。
法國小丑大師Philippe Gaulier首次來澳辦大師班
透過國際默劇節展演劇場無限可能
在今年的8月,「小丑不丑劇團」亦首次在澳門舉辦了「國際默劇節」,邀請了巴西、法國、英國、日本及本地團隊,透過小丑、木偶、魔術、啞劇、光影、互動等眾多豐富表演元素,誘導觀眾接觸、投入和發現劇場內其實有無限的可能,節目之外還設有親子魔術工作坊等,務求讓本地市民更加深入了解表演背後的創作來源。不過麗妮坦言:「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民間團體,再加上首次舉辦默劇節,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這些實戰的經驗相當寶貴,亦令我們團隊更有信心在未來籌辦大型的活動。」而提到舉辦國際默劇節最大的得著,她認為就是獲得觀眾的熱烈反應和支持,因為觀眾群是小丑表演和默劇在本地長遠發展的關鍵。
澳門國際默劇節
不斷探索 期望培養健康劇場生態
「這是一個很直接的挑戰,很多事情都是全新、難以預計的。無論是觀眾群、觀眾反應、能夠合作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之間的合作等,我們都需要逐一去嘗試和探索。」雖然以小丑默劇為主的表演並不普遍,然而麗妮有感到目前為止,本澳觀眾對劇團普遍都是十分支持,更因此而吸引了一些新的觀眾群走進劇場,這也是推動劇團發展的重要動力。
對於劇團未來的發展,麗妮認為:「最重要的當然是持之以恆,希望『國際默劇節』能夠定期在澳門舉行,並繼續與本地和外地更多團隊合作,把優秀的作品帶給澳門觀眾。」在2019年,劇團亦很榮幸獲邀參與澳門城市藝穗節,期間將進行表演,以及舉辦默劇工作坊。同時,劇團亦正爭取與不同團體和學校合作,希望透過持續推廣小丑和默劇,嘗試在澳門培養出能夠支持默劇發展的健康劇場生態:有穩定的本地觀眾人數入場,支持更多本地原創的劇場作品,讓澳門劇場增添更多種類及元素的選擇,希望能漸漸帶動本地戲劇場及藝文的發展,以及更多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發佈者:Ev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10/30/%e6%89%93%e7%a0%b4%e5%b0%8f%e4%b8%91%e5%88%bb%e6%9d%bf%e5%8d%b0%e8%b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