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Afra
當你經過仍在興建的樓房時,有否留意樓房前所搭起的竹棚方格?是否看到搭棚師傅在幾十呎高的竹棚之中,依然靈活敏捷的身影?在烈日高空下,他們徒手將竹桿連繫起來,搭建出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竹棚架。
棚業的起始和轉變
搭棚文化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有巢氏”,當時人類為了避開陸地的野獸和洪水浸襲,便發明了在樹上築居,亦稱作“樹上居”。搭棚是中國的傳統建築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時,搭棚作為建築、維繕或翻身樓房的工作平臺,其「輕巧、實惠、快捷」的特點深受建築業界喜愛;1952年,澳門棚業工會成立,經過多年的發展,本地的搭棚師傅已有相當純熟的技藝,能夠搭出細密精巧的棚架,而現屆理事長趙德兆師傅有感這項建築智慧及技藝需要傳承下去,便於2015年申請“搭棚工藝”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昔日的澳門,竹棚除了用作建築外,還用於戲棚、觀眾看臺、泳棚、臨時過路橋等。隨著社會的變遷,竹棚的安全性受到質疑,加上中國的環保意識增強,部份竹棚的建設漸漸被其他材質替代。如今,常見的只有建築及戲棚,近年開始受到建築師及藝術家的青睞,用作建構藝術裝置。澳門現存有20多間棚廠,共50多名搭棚師傅,其中約30人超過30年搭棚經驗;這些師傅的平均年齡約為60歲,年紀最大的趙德兆師傅已經70多歲,入行有60多年,而最年輕的師傅也50多歲。
培訓新人以續搭棚技藝
與不少傳統手工藝一樣,面對環境的轉變,搭棚工藝也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近10多年幾乎沒有新人入行,加上有經驗的師傅個個都「上年紀」,是時侯需要培訓新人了。因此,趙師傅在前年已獨自培訓了5位新人,今年,再次開辦課程,學員需經過60個工作天的培訓,考試合格後才算畢業,培訓期間有300元日津貼,如果出席天數不足,便只有200元日津貼。為此,趙師傅更編寫了《搭棚技術指引》一書,講述搭棚和安全的理論知識,教授實際技術,亦帶領學員實地觀察裝棚及柝棚的工作,現時共有9位學員參與培訓,全部都有“三行”的經驗。
趙師傅認為:「掌握多一門技藝,未來就多一份選擇。人要在社會不斷進步,增加見識,有了專業技術和經驗,也可以選擇做老闆。搭棚雖然辛苦,但它的技藝不是所有人都學得來,捱得過辛苦工,人就會變得彈性,更能夠改變現狀。學定這些技藝旁身,在行業興旺時就可以大展所長,不然,到時想學都未必有人有時間教。」現時澳門的搭棚師傅日薪約為1000到1400元,是個不錯的收入。「學員畢業之後,要入行後一定有人請,因為業內太缺人。一般柝棚需要的人比搭棚多,約為10-20人,後者則為5-10人,視乎工程的規模而定。」
工會副理事長蕭漢新補充,搭棚以人的身體為度尺,靠肢體距離測量長度,憑心算、目測決定用竹的數量,是個充滿挑戰和智慧的技藝。「一般入行2年左右已經有基礎,可以獨立上班。但棚有好多種類,要成為熟手的話,起碼要10多年的功力,當然也視乎個人資質和經驗的累積。」有從事地盤安全監督的學員表示,當了解道這些竹棚工人怎樣作業,以及竹棚的安全隱患後,就可以作出更中肯的安全規則。亦有年青人因為好奇為何竹棚紮得如此結實,便來參與培訓,學多一項技能。
棚業工會理事長趙德兆師傅及副理事長蕭漢新師傅
棚業工會出版的搭棚培訓書書籍
傳承棚藝的困難
不過,想要傳承搭棚工藝,並不是開培訓班就有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趙師傅表示,雖然棚業工藝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卻出現不少狀況,讓人擔憂這工藝能否傳承下去。
政府法規限制
「培訓課程由去年開始規劃,曾向文化局申請資助卻一直未得到回覆;到勞工局申請,他們便表示學生外出實習時,會涉及勞資關係及安全等問題;又要求工會要保證課堂完成後,這些學員都會繼續入行。」這些法規限制,無不讓趙生感到無奈:「給學生的津貼已經不多,怎可能叫學生辭去原來的工作?況且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又怎能保證他們一定會留在這行工作?而且搭棚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掌握技術。」
培訓資金
在香港,『建造業訓練局』會開辦搭棚相關的課程。反觀澳門,勞工局或文化局都沒有任何行動,棚業工會有心想推廣下去,便只能自資開設培訓。趙師傅坦言:「9個人有2個人入行的話,也可以幫到這個行業。」未來會否繼續開班,還要視乎有沒有更多的資金和實際情況,有人想學當然想教,但每次培訓都要10幾萬,不是一筆小數目,學生津貼、導師費都需要資金。
場地缺乏
棚業工會另有個工地,為放置竹棚及培訓中心之用,該地由工務局批出。不過早前,工會收到了工務局通知要加租,一加就是12倍。「今次加租其實也直接影響行業的發展,因為要面臨貴租,原因是因為批地的法例有所改動;有人說中小企、商會可以申請資助,但無奈搭棚工會屬於工會的一剖份,不可獨立申請資助,說來說去,都是法規問題。」
實際操作是竹棚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環
趙德兆師傅與其中三位學員合影
積極協助解決問題
在推廣方面,棚業工會於去年1月曾舉辦過一次“建築業搭棚工藝講座”。而在6月,文化局曾舉辦“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嘉年華”,趙師傅坦言,看得出年青人都很勇躍,想了解更多,然而,除了那次活動,便看不到文化局在棚業工藝的傳承上下了甚麼功夫,他們曾揚言會協助業界解決推廣的困難,但現在有問題了,卻看不到任何主動的協助,不同部門卻又各自為政,使人感到無奈。
「以前只顧住工作,哪會去想傳承?現在開始搞培訓,搞推廣,無非想讓更多人去認識這項精湛的工藝。我們在搭棚界是專業,在法律界卻是一無所知,本來只想教多幾個學生,讓搭棚業繼續發展,現在卻有那麼多法規限制,又不能彈性處理,那還可以繼續下去嗎?」長遠來看,他希望政府可以協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讓搭棚工藝得以繼續發展,而非僅限於一兩天的活動宣傳。
成記棚廠以竹棚創作藝術裝置
發佈者:Afr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07/16/%e4%bb%a5%e5%bf%83%e7%82%ba%e5%9c%96-%e4%bb%a5%e7%9c%bc%e7%82%ba%e5%b0%ba-%e5%82%b3%e6%89%bf%e6%90%ad%e6%a3%9a%e5%b7%a5%e8%97%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