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瑩自言是一個外向且富有表演欲的個性,在18歲那年“膽粗粗”地參與遴選活動,加入浪風劇社,最開始是接觸音樂劇《梁祝英台-·-十八相送》
高蹺是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特技項目。表演者不僅可以踩著高蹺自由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在人群之中表演,深受大眾喜愛。浪風劇社是澳門少有推動音樂劇和高蹺文化的藝術團體,在澳門多個大型活動中,都能看見他們“高人一等”的身影。
高蹺劇場,意向高遠
浪風劇社會長蔣麗瑩表示浪風劇社目前發展方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音樂戲劇;另外一方面是高蹺藝術,注重社區性的街頭戶外表演。劇社成立以來,以音樂劇創作為主,從2011年起開始接觸無伴奏音樂劇,集結了一群戲劇愛好者。浪風劇社以提高本澳青年對戲劇的興趣及推動青年作多元化藝術創作為宗旨,其中高蹺也是劇社重點發展的一個環節,藉著「企得高,望得遠」的優勢,讓劇社爭取到更多的注視,在近距離的互動下,也常常令觀眾會心一笑,而這種不真實的高度差距,令演出者更容易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踩上高蹺,戴上面具,會給觀眾一種神秘感
浪風劇社的高蹺劇場,以非語言、肢體藝術配合高蹺帶領觀眾體驗環境劇場。去年11月,兒童環境劇場《魚仔的現代生活》表達海洋的塑膠污染;今年年初,浪風劇社與PIA藝術空間(葡萄牙)攜手演出高蹺環境劇場《氧》,主題圍繞環保及生命教育;以高蹺獨特的神秘感,讓觀眾進入未知的想像空間,探索自然與生命的關聯,喚醒每個人心中對生命價值的反思。
為環保貢獻,從小做起
兩個高蹺劇場《氧》及《魚仔的現代生活》都是與環保議題有關,自天鴿風災後,她與社員都希望推廣環保議題。蔣麗瑩自言“當時我住在重災區媽閣附近,也有上街清理垃圾,風災後社區的環境有目共睹,大家當時都好迫切想討論環保議題,但這個名題實在太巨大,最後,透過創作一部戲切入環保議題之中,希望慢慢從日常生活中有所改變。”
街坊駐足欣賞表演
至今為止,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11月的兒童環境劇場《魚仔的現代生活》。故事訴說海洋的塑膠污染,短短20分鐘的戲,小朋友目不轉睛地重開始看到結尾。謝幕後,小朋友主動站起來把地上的道具膠袋一個一個撿起來,蔣麗瑩及演員們看見小朋友的自覺行為均感動不已。“很震撼,肯定了我們的付出,也肯定了我們堅持的這件事是有用的。他們都很小,只有三、四歲,或許他們長大後會忘記這件事,但我們目睹了他們對環保的貢獻,我深信(我們)可以慢慢影響更多的人。”
難覓排練場地
劇社成立至今,成員有二十多位,大部分都是學生,他們每個都對戲劇充滿熱誠,透過接觸戲劇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及才能,從而向著各種不同專業發展,包括音樂教育、美術及舞蹈等,更有社員全職投身舞台工作。
高蹺劇場《氧》,主題圍繞環保及生命教育
現時劇社的高蹺練習除了社員每週的恆常練習以外,每年也會開班招募新人,集中在一起,一同訓練。高翹班共十堂,在最後一節課會在大三巴手信街的行人道進行一個匯報演出,“但每人學習速度不一樣,最後大家都只懂踩著高蹺走路,也能夠做到一些基礎指令,如果要更進一步,比如跟隨列音樂節奏律動,十堂課來說就不大可能了。”
蔣麗瑩坦言,一般能夠踏著高蹺進行演出,都是苦心修行至少三年以上才能夠達成。蔣麗瑩表示劇社現時有20多位社員,常規性團練因社員的工作關係,一般出席的只有10多名。常規性練習就是一週一次團練,團練一般分兩個方向,一個是基礎訓練,包括平衡力、步法及肌肉訓練;另一方面就故事創作,如何用肢體表達情緒,“街頭演出一般是不說話,一旦開口,神秘感就會消失。”
高蹺訓練場地一般在塔石廣場、文化中心對外的空地以及南環湖畔進行。戶外場地日曬雨淋,經常受天氣阻礙,“我們不怕流汗,只要天晴就沒有關係。一旦下雨,一週只有一次的團練時間亦要取消。”儘管受場地所限,但每一次的演出團員們均能夠感受到進步,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特別是演出過後觀眾目光中流露出的真摰情感,就是讓他們堅持高蹺藝術的原因。
高蹺表演者在高蹺上站得穩,還要跟隨音樂律動,實非易事
結合兒童教育
問及未來的計畫,高蹺劇場《氧》將會在葡國重演,“也希望可以嘗試在亞洲地區進行,一個排練好的作品,在澳門做一、兩場就完結,其實當中投放的心力及資源是值得給更多人看。”
另外就是重制兒童環境劇場《魚仔的現代生活》,蔣麗瑩透露或許會結合音樂共同創作,“現在教育是多方面學習,不單閱讀學習,亦可結合歌舞,唱跳形式進行,令學習的方式更為生動有趣。”
除高蹺劇場演出外,也會在國際幻彩大巡遊中亮相,為活動增添氣氛
發佈者:Cherry,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11/01/%e9%ab%98%e8%b9%ba%e5%8a%87%e5%a0%b4%ef%bc%9a%e4%ba%ba%e7%be%a4%e8%87%aa%e5%b8%b6%e9%8e%82%e5%85%89%e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