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文化: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地址:唐家灣鎮大學路99號創新基地C3棟3樓

      麗媛style席捲全球的同時,一位設計師也帶著她的理念和作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她,是馬可;她的理念,是把無用的看法變為有用。

粉牆琉璃瓦,化工作室為桃源

無用文化: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無用工作室外觀


       粉牆琉璃瓦裡,是一個又一個不太尋常的工作室,色調昏暗卻泛著奇特的溫暖,沒有導購卻依舊人滿為患。不同時節在這裡遊蕩時,你常常會忘了你身處何方,是服裝店?還是食品店呢?一會好像來到了宜家看傢俱,等下又看到好多手工藝品,仿佛來到了非遺的展覽——不過也確實差不多。這裡的商品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產品——棉麻布料的衣服,來自大山深處饋贈的自然食品,能用一輩子的結實木凳——無用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散發著自然的氣息,反映出深山的貧瘠與傳承。或許你會想起無印良品,二者確實很相似,但格局完全不一樣。

你以為的小眾,是很多人的大眾

無用文化: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2006年4月22日,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在珠海紮了根。它不在高樓大廈裡,而是身處百年歷史的公園中;它沒有流水線工人,只有偏遠山區的手工藝人,一針一線,一鋸一錘,一點一滴,隨著時間推移流淌出一件又一件純手工製品。十幾年前,這樣做手工藝產品,在大眾的眼裡不是那麼正常,所以“無用”就自然而然變成了小眾文化。可它真的是小眾嗎?小眾,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概念。我們習慣了流水線作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而大山深處的老手藝人更執著於上天賜給他們的雙手和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我們眼裡的小眾,在他們眼裡,是大眾。

你學這些,有什麼用?

無用文化: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無用生活空間


       這句話來源於馬可創立「無用」去民間采風時聽到最令她傷感的一句話。年輕一代總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老人們或許由最開始的難過變得習以為常,人,畢竟不能上下幾代都困在這山溝溝裡。孩子們不愛學,沒關係,就讓手藝跟著自己埋到土裡。所以當馬可去了解記錄他們的手藝時,他們當然會感到震驚:「我的孩子們都覺得沒用,你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
「有用」已經成為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存在價值的重要標杆。什麼是有用的?能創造價值的才是有用的,而價值的最直觀體現就是利潤。所以我們身邊的幾乎一切事物都在商業化,為什麼?因為就像電影一樣,不商業化就叫好不叫座,沒有票房,哪來利潤?沒有利潤,企業將如何延續?
       所以馬可說,「無用從創建至今,我們都在經歷不同的困境。本身做起來就很艱難,當時選擇做中國手工藝的定位,我知道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我要像你一樣拿著柴刀披荊斬棘。」

讓無用繼續無用,化無用為有用

無用文化: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來自大山深處的講述


       現在小眾文化受人追捧,但那個時候,小眾可不是什麼好的形容詞。那時城市裡的我們剛開始享受工業化紅利,機器總是比人精准又快速,拋棄效率追求慢節奏,思想確實有些超前。但事實證明,馬可是對的。流水線上的產物總是會顧及成本,桌子是薄薄的木板,衣服是薄薄的布料:工業化產品是沖著短期使用去的,只有用壞了東西,人家才會買新的。手工產品結實,耐用,這是衝著一輩子去的。
大山深處的手工藝人,日子再好過也還是清貧的。馬可將他們接了過來製作手工藝品,讓城市看到老手藝的光輝,讓大山看到新時代的繁榮,這是一種古代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的交流,「創新不等於從無到有,創造前所未有的東西。」,小眾也是一種創新。回歸傳統文化,拾起被遺忘的手工藝,重溫文化遺產,為傳統文化找出路,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無用」作為一家社會企業,以傳承、幫扶、創新為三大志業,讓文化延續,是為「讓無用繼續無用」;為傳統技藝提供商業平臺,創造利潤,是為“化無用為有用”。時光停留在百年歷史的公園,光陰在綠樹環抱的無用大院裡流淌,手工藝人的指縫間刺繡的不是衣裳,是歷史的畫卷。如何不忘初心?以無用之心,做有用之事。

發佈者:Lin,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4/28/%e7%84%a1%e7%94%a8%e6%96%87%e5%8c%96%ef%bc%9a%e7%84%a1%e7%94%a8%e4%b9%8b%e7%94%a8%ef%bc%8c%e6%98%af%e7%82%ba%e5%a4%a7%e7%94%a8/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8日 下午5:46
下一篇 2020年4月28日 下午7:47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