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又無形 – 龍思泰和一本書、一間學校的故事

澳門人常說澳門是一塊蓮花寶地,這裏承載著澳門開埠四百多年的歷史,自從2005年澳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後,研究澳門歷史的朋友漸趨增長。

澳門人常說澳門是一塊蓮花寶地,這裏承載著澳門開埠四百多年的歷史,自從2005年澳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後,研究澳門歷史的朋友漸趨增長。我也很愛澳門,當我知道及發現二百多年前移居澳門的瑞典歷史學家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及其著作《早期澳門史》後,才意識到口中所謂的“愛澳門”,其實只流於表面。我對龍思泰懷著崇敬之意,歷史的巨輪把他帶來澳門,他是第一位使用科學方式研究澳門歷史的學者,撰寫《早期澳門史》(1832年,初稿)造福後代人;他也不忘故鄉,跨二十年時間長河,傾盡幾乎所有個人財產,在林雪平建立龍思泰學校(1824年建),送給窮困孩子一個具可塑性的人生。我們可以看得出龍思泰是一位前瞻性的學者,兩份具深度及温度的文化禮物,影響後世。

有形又無形 - 龍思泰和一本書、一間學校的故事

圖一 龍思泰畫像

一路向西的距離

1759年,龍思泰出生於瑞典第五大城市林雪平,生父是教堂的敲鐘人,母親同樣也在教堂工作,生了龍思泰和弟弟。生父在龍思泰三歲時候去世,母親改嫁,由於繼父來自隆恩(Ljung),教區名叫“Ljungstedt”(音譯龍思泰), 因此兄弟們取名龍思泰“Ljungstedt”。基於生父及母親服務於教區的緣故,兄弟倆即使貧困也幸獲學習的機會,龍思泰讀書兼任家教老師賺取生活費。他在瑞典南部的富裕家庭擔任法語及德語老師,後來向東印度公司申請職位被拒,改由前往俄國從軍,當他被公爵問到非要離開不可的原因時,他曾自述:

“我留在這裏(瑞典)看不到任何成為貴族或是富人的希望。但我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俄國)裏有權利自由而充滿信心地生活,勝於在這裏行乞度日。”

可見他離開瑞典決心十分堅定。事實上,在他後來的人生發展軌跡得知,龍思泰堅決離開家鄉是為了更高格局的遠別重逢。

微妙的婚姻關係

    1796年,37歲的龍思泰娶了窮寡婦卡羅琳娜(Carolina)。關於這段婚姻他曾描述過:

⋯⋯無論是出於我自身的原因,還是考慮到她的處境,我不能昧著良心不和她結婚⋯⋯

這也促成了夫妻日後長期分居及生活視野體驗的差異下,兩者對於“辦學計劃”無法得到共識。1798年,由於龍思泰出色的語言能力、認識關鍵的人脈,加上過往累積的工作經驗,天時、地利、人和,因而今次很順利地申請了在“皇后號”商船擔任高級助理,正式開展中國之旅。同年夏天,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先後有三名東印度公司的大班離世,給了時刻準備就位的龍思泰一個良機。終於,他如願地成為瑞典東印度公司的一名大班。

龍思泰學校的落成(1824年建)

龍思泰成為大班後,待遇極其優厚,令他攢下可觀的存款,優質的生活環境並沒有令龍停下來,卻多了在家鄉林雪平辦學計劃的目標,關於這間學校的落成,由於種種異地操作、訊息傳遞、學校選址、資金注入、太太反對等等…耗費龍的20年歲月。1824年,“龍思泰學校”正式成立,並迅速地贏得當地很好的校譽。後來的歲月裹,龍思泰學校先後獲龍思泰夫人及弟弟的遺產捐贈。龍思泰對於辦學計劃曾期待地陳述過:

“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意義,並且滿足我靈魂的渴望,我渴望被一群家境貧寒卻充滿求知欲的年輕人所包圍,那些善良而博學的老師們將會是我最忠實的朋友和最得力的助手。”

有形又無形 - 龍思泰和一本書、一間學校的故事

圖二 1928年, 龍思泰學校位於國王大街33號

《澳門早期史》的誕生(1832年,初稿)

龍思泰對澳門史懷有濃厚的興趣,除日常忙碌的工作及統籌辦學計劃外,他花了整整20餘年研究澳門早期歷史。這是一部國際史學界受認可的澳門歷史研究。為什麼這部著作獲得如此高崇的肯定?一、忠於史實,龍思泰在澳門主權問題上堅持澳門是中國的領土。然而,對於這一說法,在當時的時代氣氛,屢被葡萄牙人抨擊。經歷數百年後,研究成果終獲認可;二、原始資料,基於龍與澳門時任天主教大主教建立友好關係,主教時住澳門聖若瑟修院,他獲准接觸及查閱大量原始檔案及文件,並對其進行有系統的科學研究;三、具天賦的語言能力,龍掌握關鍵的語言能力,由於早年工作令他熟悉葡語、俄語、法語及德語,更利於他研究文獻;四、好奇心與堅持,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龍向後世展示堅持不懈做好一些事的態度。

有形又無形 - 龍思泰和一本書、一間學校的故事

圖三 《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澳門的生活

1815年,龍思泰定居澳門,結識了不少“澳門的朋友”,如:和龍同樣任職瑞典東印度公司、居住澳門南灣一帶的雅克布.加布里爾.烏爾曼(Jacob Gabriel Ullman),他同時也是龍的遺囑執行人;如:郭雷樞醫生,龍思泰曾這樣評價他的:

擠滿各類前來就診的患者:白人和黑人,自由人或奴隸,猶太人或穆斯林,基督或原居民,不分國界、人種或信仰,沒有人比醫生做得更好了。”

龍和郭的惺惺相識,離不開彼此都是為窮人爭取利益、包括對金錢的毫不計較;又如:喬治‧錢納利畫家,他為龍思泰描繪的肖像至今收藏於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美國);又如: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博士。龍思泰、馬禮遜、郭雷樞的三名孩子、喬治‧錢納利最後長眠於由馬禮遜博士促成下的基督教墳場,這片土壤從此也多一了份異國回憶。

有形又無形 - 龍思泰和一本書、一間學校的故事

圖四 龍思泰位於澳門基督教墳場之墓

墓碑銘文:這裏長眠著瓦薩爵士、學者和慈善家龍思泰。 1759年3月23日出生於林雪平,1835年11月10日逝世於澳門。一個悲傷的朋友敬上

參考書籍:

<<早期澳門史>>,吳義雄、郭德焱、沈正邦 譯,章文欽 校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龍思泰和來自中國的信>>,王夢達,澳門,澳門基金會,2015

澳門記憶網站

發佈者:陳 淑怡,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10/29/%e6%9c%89%e5%bd%a2%e5%8f%88%e7%84%a1%e5%bd%a2-%e9%be%8d%e6%80%9d%e6%b3%b0%e5%92%8c%e4%b8%80%e6%9c%ac%e6%9b%b8%e3%80%81%e4%b8%80%e9%96%93%e5%ad%b8%e6%a0%a1%e7%9a%84%e6%95%85%e4%ba%8b/

(1)
上一篇 2020年10月29日 下午8:39
下一篇 2020年10月29日 下午8:47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