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仔園之前世今生

雀仔園之前世今生

澳門開埠約於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在澳門進行貿易經商及傳教,修建洋房及教堂等,使澳門便成為東方一個重要的港口。北城牆從大炮臺沿山坡直上嶺南中學之兵營,城牆之南,為雀仔園區。

雀仔園為城牆邊地,背靠松山及水坑尾門,未開發前 , 樹林蓊鬱引致雀鳥群棲,是射雀鳥的園地,因此得名。城牆之北為蕉園圍,處於水坑尾門之外,以郊區農耕蕉園為主,屬澳葡澳城之外地,歸清吏管轄,但清吏疏忽,常發生葡兵拆城、加收地租及迫遷事件。清朝同治年間,國家積弱,城牆終於被拆毀,雀仔園與蕉葉園連成一氣。雀仔園於一八六四年開坊,是澳葡政府在澳門所闢開的第一個新坊區,亦是本澳第一個平民新坊,所謂「坊」,是澳門以「坊」來作一個居民點的區域劃分,再以「街」作標幟。雀仔園一向都是澳門平民居住的坊區,居民通常是在附近澳葡機構工作的華人,或有些街道以某些從事專門職業的人所聚居,區內有一前身為露天墟市,一九三九年改建為街市,街市內工作的人,很多選擇居住在區內,區內開設很多小型商店或店舖,舖上居及前舖後居的生活模式隨處可見。

羅憲新街是雀仔園區一條主要街道,該區開闢在山坡上,路面傾斜,其街巷都是平直斜路,它是由九個平臺與八道石階組成,每道石階八級,共七十二級, 是本澳最多石級的街道,唯在該處,車輛不便通過。其命名於一八八七年,以紀念第九十二屆澳督羅沙, 街道的古廟福德祠原在馬大臣街與柯高街之間,因闢路建屋,由澳督羅沙批地遷建現址,廟內有碑石以中葡記錄此事。

輾轉至雀仔園東北邊,我們即到達了崗陵街。它的西北端由水坑尾街起,沿途與柯高街、馬大臣街、公局市場巷、高冠街等相交,東南端至東望洋新街止。 此街由柯高街至東望洋新街、靠西南邊的一段屬於雀仔園範圍。相傳曾有一名「豬仔」(賣身出國的華工)將賣身得來的錢分別到兩家字花檔押注,且兩次均全注押「荒」字,結果兩次均押中,贏得大筆金錢,便即贖身並在崗陵街定居。每逢人們行經他的寓所,均會對他的遭遇議論紛紛,後來人們更將崗陵街直稱為「荒字巷」。

我們向前面出發,前往高冠街的另一邊,可以看到有一個鍾馗的神位。為何要掛上鍾馗的神位,這是因為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鍾馗是一位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舊時中國民間常掛鍾馗的像來辟邪除災。接下來向落面走,即到達了麥館,顧名思義是以麥姓市民居住的地方,從前這裡的住民主要的職業是車夫。麥館裡頭的人卻都不是真的家人,而是一個類似於聯誼會的形式,透過更多人的聚集、贈湯施粥,所行善舉也獲得了當時社會的讚譽。亦有麥姓廣東同鄉來到澳門,都可以在此借宿。

由此可見其實雀仔園在從前而言,是平民化的住區,住民以各種各樣不同的、較低階層的勞動力來構成。該橫街夾在柯高街與馬大臣街之間,並被雀仔園街市分成東北與西南兩部分,每部分各長廿二米,各闊五米,並各設有小販攤檔。

雀仔園之前世今生

現在我們轉到另一處,繼續雀仔園之旅,首先來到馬大臣街與羅憲新街交界之間的福德祠。從前,澳門雀仔園區內有兩口井供街坊住民使用。而其中一口井位於福德祠附近,而目前這一口井都可以從旁邊重可以望到,就在舞臺下面,但已經荒廢左,另一水井則在崗陵街。來到此處,不得不提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乃區內十分重要的傳統建築之一,早期設於荷蘭園中段,現位於羅憲新街與馬大臣街交界。廟內古碑記載,一八八六年澳葡政府為修建道路,遂將舊祠遷建於此地,並由街坊集資重建,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廟宇面積狹小,但土地神也被雀仔園街坊視為街區守護神,認為得其福澤庇蔭,區內才甚少出現災禍之事。

接下來我們就會直走到馬大臣街與愕街,馬大臣街廿二號,是前特首崔世安的出生街,該處是一座樓高兩層的磚屋,約在一九二○年代已經存在,原為崔世安父親崔德勝的物業,崔特首及其兄長崔世昌都在這間屋內出生,兒時也在這裡度過,及後崔家於一九六○年代遷出雀仔園,現址至今仍然存在,被一家超級市場所租用。現在我們往雀仔園的邊界,看看另一西方的宗教文化及一個美麗的區名。「白蘭樹」是雀仔園街坊對某段馬大臣街的代稱,專指華士古花園旁從東望洋斜巷到崗陵街之間的一段,兩旁的行人道生長多棵石栗樹,直到今天,老居民仍慣稱為「白蘭樹」。

在該處範圍內,建有一座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該堂於一九一八年落成,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新教華人教會之一,會友有六,七十人,算是中型教會,在該處,曾經創辦蔡高中小學,後來改稱馬禮遜學校,但在二○○四年已經結業。志道堂在基督教禁制時建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動盪中成長,在六、七十年代中衰退,八十年代復興後,至今發展緩慢,直到現在對教友而言,該堂也是見證着澳門的宗教發展歷史。

我們再行遠一點,再尋找另一段歷史。明朝天啟年間(一六二三年),葡萄牙人藉口防禦荷蘭,私自在水坑尾建築了一道城牆,水坑尾門的精確位置已難考,但其大概位置,則在今天水坑尾街與荷蘭園大馬路及東望洋街的三街交接處。雖然澳門的山都只屬小丘,但依山勢而言,這交接處正是由松山下行,轉而由水井斜巷(細井巷)上行至大炮臺的山坳口。

雀仔園之前世今生
雀仔園之前世今生

時至今日,由階級鋪成的水井斜巷,其對街仍有一條名為崗陵街的斜路,這或可佐證, 昔日此處就是崗陵之麓。再者,今日的水坑尾街,就是至此而盡,前行已是荷蘭園大馬路, 可見這個交接點,應是舊日進出水坑尾的位置。昔日,這水坑尾門矗立於此,對水坑尾坊乃至整個澳門的意義,是在鴉片戰爭前,這城牆便是一道人為的界線,把華人村落與葡萄牙人居地,粗略劃分為兩個區域。城內是葡萄牙人的居地,城外則是華人的主要生活區。

而城牆內的水坑尾坊,自明朝起,已是居澳葡萄牙人的傳統生活場所。至於在水坑尾門之外的望德望母堂,因位處城外,故有傳染病的痲瘋病人,當被城內人驅趕時,就紛紛避居於此。凡此種種,都見這城牆是昔日澳門的一道重要界線。城牆拆後,葡萄牙人逐步殖民統治澳門的華人村落,而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洋人,便開始散居於澳門各處。可知由清朝中葉之後,水坑尾坊的發展,已進入另一階段,而現在的水坑尾街,就是開闢於此時,來到這裡,也是雀仔園區的盡頭了。

發佈者:靜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11/29/%e9%9b%80%e4%bb%94%e5%9c%92%e4%b9%8b%e5%89%8d%e4%b8%96%e4%bb%8a%e7%94%9f/

(5)
上一篇 2021年11月29日 下午4:44
下一篇 2021年11月29日 下午5:04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