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度——張釗瀛·黃斯婷雙個展》於今年二月廿二日在金沙藝廊正式開幕。兩位藝術家張釗瀛、黃斯婷,分別獲得金沙中國舉辦的“明日可及——二○二一大灣區青年藝術家計畫”繪畫組及攝影組一等獎得主。金沙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王英偉表示,澳門是中西文化聚焦之地,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更賦予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時代使命。
是次展覽中,兩位藝術家豐富多彩的作品,正是澳門多元文化的最佳寫照。展場中有近六十件優秀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及影像等多元藝術形式。主題《光照度》是衡量光的專用名詞,展覽除了透過作品叩問光的文化意涵,從技藝的層面探索藝術家如何利用光演繹藝術作品的千姿百態。
藝術家張釗瀛利用新穎詭譎的視覺、鮮明的明暗對比,以及古今中外的素材,創作具劇場感的狂歡場景,令人縈心眩目。他於中國內地接受藝術教育,並於歐洲留學,現於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就讀博士課程,其作品展現寬廣的國際視野,體現出跨媒介、跨語言以及跨時代的精神混合現場。
他表示,作品的創作理念主要來源於“肉身經驗”,包括自己親自參與的事物與目睹的,因而獲得啟發。張釗瀛稱:“好的藝術一定不是裝飾畫,一定是有問題意識的。”常言道社會有矛盾,人與人相處之間有矛盾,他會經常思考這些矛盾如何轉化成創作靈感。張釗瀛在畫面中大量運用“顏料刮蹭”的技巧,令視覺欣賞上更為立體,他形容這像小時候在派對上扔蛋糕,對人類在狂歡背後到底想做些甚麼抱有疑問,這個概念要回溯到他小時候,張釗瀛坦言自己是乳糖不耐受的小朋友,鮮有機會進食蛋糕、乳製品等,他很羡慕別人開生日會暢吃蛋糕的機會從來都是屬於別人,形容這種遺憾造就了在創作中尋找自我的過程。
張釗瀛憶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學院留學的階段,後來在阿姆斯特丹居住了一段時間,即梵高博物館的所在地,自己當然也要前往“朝聖”一番。他表示得知許多參觀者看見梵高的作品會哭、感動和讚歎不已;相反自己卻毫無感受,很快就參觀完前往咖啡廳等候同行的友人。
張釗瀛形容自己感動的,並非梵高本人的名氣或是能親臨現場的幸運,而是能否看出繪畫過程的邏輯,例如從《吃馬鈴薯的人》當中可以看見勞動階層的拮据,好奇梵高又是如何搜集當中的素材,從而演變成畫作的過程。以自己的作品《終身學習——世界樂園——印象中的碰碰車NO.2》為例,自己購買了一些老舊的音樂盒然後改造,從而畫成碰碰車的形狀,坐在碰碰車的人則是拿泥土捏成的,他們的模型都是印象派的畫家,例如梵高、高更與莫內等。
眾所周知,在遊樂場中的碰碰車無論怎麼躲避,也不能獨善其身。至於為何將著名畫家放在碰碰車,張釗瀛認為西方藝術是革命的關係,是後浪推翻前浪,最大的目標是否定前人,有別於中國傳統中的傳承關係。由此可見,張釗瀛把西方印象派之間的推拉,暗喻成碰碰車之間的撞擊。
《光照度》的聯乘
“上帝的光線”是張釗瀛、黃斯婷在訪問中均有提及的線索,前者沒有宗教信仰,後者則信仰基督教。兩位互相瞭解大家的作品,但兩位不討論作品。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兼展覽策展人胡斌稱:“兩位藝術家作品並置展出,除了呈現主題上帶有反差性的回應,繪畫與影像等不同媒介屬性的異同,還展現不同藝術家的精神旨趣。希望探討的是,從文化意涵上的“光”到技術層面上的“光”,如何催生他們藝術上的多向度形態。”
在展場中,兩位的作品區分在不同的區域,踏入展場的正門,映入眼簾的是張釗瀛的作品,具有豐富的色彩和幻想空間的畫作,不斷在觀賞者腦海中拍打不同的拍子,演繹不同的可能,走到近結尾的部分;黃斯婷的作品即將徐徐呈現在眼前,節奏上冷靜下來。“這次的亮點主要是用影像捕捉光線中不同的形象與姿態,再來就是利用不同的手法,呈現生活中的經驗或理解到的光。”
黃斯婷說道,當中不乏靜態攝影的光譜、錄影的光譜和燈箱裝置的光譜,還有新嘗試的無限反射鏡對光學的探索。黃斯婷認為,自己與張釗瀛的作品之間存在異同,細心欣賞張釗瀛的作品時,“他好像一個導演一樣,為自己的作品創作劇本,箇中有內容和現實生活有所連結;就好像我自己的作品,在營造自己對光的經驗時,這個經歷大家都有真實的感受。”
光譜的探討
黃斯婷表示,“光”的主題從自己大學時期就開始不斷實踐,少說也有十多年。二○二○年,黃斯婷曾舉辦“在光中”的個人影像作品展,隨著時間過去,個人亦成長不少,比起兩年多前的展覽,她認為不同的是在信仰下,自己對於光源中較神聖的思考和仰望的心態。展覽中有舊作品,亦有新作品。
“無論是靜態攝影的拍攝手法,或是作品呈現的形式等,或是剛剛提到的對光的物理探究,亦是新的;另外對於《夜城之邊》這個影像作品,亦是嘗試探索城市裏的光以及城市人內心的方向指引。”黃斯婷認真思考後說道。
她於三年前親臨羅馬拍攝《萬神殿》,整個作品聚焦在巨大穹頂上的“眼洞窗”,它是整個建築的唯一光源,猶如上帝之眼,被問到義大利有許多令人讚歎不已的建築,為何選擇萬神殿作為表達主角?黃斯婷說當時開始信仰基督教,基於宗教,她開始對光有一種新的啟示與領悟。“當然歐洲有許多不同的教堂,唯獨是萬神殿的穹頂給我的感覺是最直接的,這個神聖的光就像是從天而降。”她當時二話不說,就用攝影把這道光源紀錄下來。
除了是一名青年藝術家,黃斯婷亦是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在繁重的教育工作中與藝術創作平衡,她坦言自己亦在“追逐答案的路上”。黃斯婷表示,自己很喜歡藝術教育工作,並非要把學生訓練成專業的藝術家,而是“教導下一代尊重和欣賞藝術,自己有一定的使命。”她補充在每一段長假期中,就會多嘗試藝術創作,疫情前會走訪不同的國家及地區拍攝取材。“其實在城市中或大自然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創作的來源之一。”
黃斯婷表示,現時在藝術教育上已有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前線的教師均作出不少努力,雖然過去疫情影響了不少,期盼疫情過後,本地的藝術發展和氛圍能更進一步。這次有機會於金沙藝廊展出自己的作品是非常大的鼓舞,她相信自己會有更大的信心,走出澳門展現自己的創作。
張釗瀛、黃斯婷均認為,澳門藝術氛圍正在逐步提升,但一切發展仍需要交給時間。亦能慢慢看見無論政府還是機構、甚至是大型娛樂休閒企業,都正紛紛支持本地藝術發展。
發佈者:鄭 清琳,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3/30/%e5%85%89%e7%85%a7%e7%9a%84%e5%a4%9a%e5%85%83%e5%bd%a2%e6%85%8b%e3%80%8a%e5%85%89%e7%85%a7%e5%ba%a6-%e5%bc%b5%e9%87%97%e7%80%9b%c2%b7%e9%bb%83%e6%96%af%e5%a9%b7%e9%9b%99%e5%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