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局主辦,藝穗節“花生友之約”已於一月廿七日晚上在澳門萬象畫廊書屋(塔石店)成功舉辦。本屆“花生友之約”邀請了來自香港、內地,以及澳門老中青的藝評人、本屆藝穗節的創作團隊,以及公眾共約五十人參與了本次的討論。活動邀請了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文藝評論專委會委員、澳門《瘋》藝術雜誌執行主編張少鵬擔任交流會主持。會上,有出席者指出澳門藝穗節內容豐富,居民可以透過多方參與,但在全民普及訊息接收渠道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也有藝術工作者提到在項目策展工作上,希望當局能夠給予更多的時間準備,以此向觀察呈現優秀的藝術作品。
是次活動是第二十二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延伸,今屆藝穗節在一月十七日至廿八日舉行,以“遊‧戲_新天地”為題,呈獻十七齣精彩節目及一系列周邊活動,本屆穗內有萃包括“城市銀齡藝術節”及“當代馬戲藝術節”,貫徹“全城舞台,處處觀眾,人人藝術家”的理念。在當晚的“花生友之約”活動中,參與者以戲劇互動、音樂、舞蹈、穗內有萃:城市銀齡藝術節,以及穗內有萃:當代馬戲藝術節共分為五組。討論會首先組內討論,緊接以小組發表、自由分析討論,最終勾畫出本屆藝穗節活動的亮點及特點,透過歸類整合,設置分析框架的方式,重新思考作品的細節,為作品的藝術價值連結生活,普及本土藝術文化。
創造強大生命力的作品
張少鵬表示,澳門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回歸前已經蘊釀。經過多年後,澳門城市藝穗節突出“兩點一新”的發展邏輯。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文化界的活動水平、藝團能力、場地配套,人才培養成為了澳門特區文化發展的一大亮點。每年藝穗節的節目千變萬化,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作品。近幾年,藝穗節專注社區營造,以民為本的發展方針。這些新意均體現了澳門民間力量的活性,與現時我國高度提倡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國家文化政策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在本次討論的項目,戲劇組的參與者談到了《你好,再見,歡迎光臨》,本劇是探討人工智能(AI)、以及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在劇中AI會用人類做實驗。在過程中的AI機械人(演員)的文本和演出是由ChatGPT生成和驅動的。當人類(觀眾)提問時,同步輸入到ChatGPT會產出答案,然後從AI機械人口中輸出,AI機械人結合了真人物理的身體以及各種虛擬角色,上演人工智能的“即興創作”。AI的角色也是需要由人去演繹,戲劇組的演員李芯怡由此分享了演出《再見,再見》時的感受,那是以我自己的生命故事,討論一些很人性的事情,生命力對於藝術很重要,因為藝術的對象是人,可以通過藝術,令到大家都有所共鳴。《再見,再見》講述了流浪貓“太郎”的故事,愛寵的一生很短暫,在牠們的眼裡,你就是全世界。特別是社會急速發展下,科技越來越精進,藝術反而變得珍貴,我們在新的藝術創作方式上,本身有很大的期盼。
A I世代如何推動社區藝術
張少鵬表示,在新時代,有一些新的東西出現,我們怎樣去擁有自己本身的價值,這一個概念非常重要。人們經常說AI世代,藝術在當中起到哪些作用,我們可以從一個過程去看,藝術何時來,從遠古時代就已經有藝術的存在,這就是為何我們要慢慢地去找尋源頭,去建構化,哪怕運用到AI的技術,甚至通過動物去彰顯藝術的重要性,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方式,歸咎於人類才是藝術的核心,在創作的過程中形成了生命力。
稍後,舞蹈組的參與評論者,則關注到舞蹈項目在藝術創作中的發展步伐。其中,來自台灣的藝評人把創作的焦點放在與觀眾身份互動的問題,當中由舞蹈所延伸出來的儀式感,卻是結合到生命教育,我們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一個新的生命力誕生,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感受,當中最重要的核心則是人與社會的概念,任何形式的藝術,我們都在反思社會,包括我們是否喜歡這個社會,特別當舞蹈的演出,加入了戲劇的元素後,這種情感更為明顯,哪怕情感都是圍繞創作者展開,若要深入討論下去,創作的背景都是充滿趣味性的。
必須堅守藝術真善美
張少鵬聽後認為,藝術有時真的被人濫用,藝術本身也是一件武器,我們必須要堅守真善美,這是一個永遠的核心。如果藝術的創作意圖與人為惡,這是不能認同的。例如藝術創作者內心帶着仇恨,但當我們由最底層次反思,為何會生氣,是否單純自己感到不公,這也是思考自己的一個過程。真善美,這也是藝術創作的思考重點,任何人其實在做何事、創作何物,都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藝術創作也是由此誕生出來,這都是人與社會的表現,人本身沒有自我,本身所有的行為都是被控制,大家其實都是被控制。人與社會的關係,有時並不是完全自願,這一點是需要清晰。
在”花生友之約”的討論環節中,有參與者關注到藝術創作中,空間、成長與身體的關係。今次城市藝穗節的“當代馬戲藝術節”反應最為踴躍,吸引逾三千二百人次到氹仔益隆炮竹廠舊址參與,助力帶動片區人流,成功地走進社區。馬戲的精神是甚麼呢?這與藝術在成長定位上,雙方是怎樣互相影響,在馬戲走進社區後,對於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價呢?
張少鵬分享道,當代藝術節關於馬戲進入社區空間,這一種精神對於一個城市的影響,肯定有不同程度的互動,特別人與馬戲之間的關係,當中與我們的身體有直接的關係。剛開始我們對於馬戲的印象,這是帶有娛樂性,馬戲的演出主角是動物,怎樣與舞蹈,戲劇結合,如何在此過程中加入藝術性,怎樣轉變為劇場,這是我們在藝術創作中,都是最直接的關注焦點。馬戲表演在一九九九年澳門藝穗節時,這就已經出現,當時是歐洲的劇場展示,本身也有很多元素摻雜在內,當時在議事亭前地向途人呈現,也起到一定的回響。馬戲本身就很多元性,可在當時的澳門就沒有更多的資源讓這些事情持續發展。今天在這一框架之下,我們喜見馬戲表演在今屆藝穗節中,又再次活躍起來,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傳統馬戲在歐洲本已不流行,內裡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我們很多時在做藝術創作時,也需要一定的能量,當代馬戲現時圍繞劇場創作,與傳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考,不斷地促進人類的表演類型,改變着我們對藝術的審美觀。
為馬戲表演注入能量
在今屆城市藝穗節的各個演出的劇目中,《你好,歡迎光臨,再見!》成為是晚出席者所關注的焦點之一,這是一齣比較科幻式的戲劇,特別是劇中的人工智能對話模組,模擬理髮師與客人的現場交談,首次將科技的元素摻進了戲劇內。當我們扮演一個科研人員或專家的身份,在高科技發展之下,感受人類與AI對話,AI融合了戲劇藝術的元素,這是否類似於文化的衝擊,當我們在神話故事中創造了亞當的時候,可以說是人的權利,以及神的權利,未來AI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針對這一思考,有從事舞蹈演出的藝術工作者認為,髮型屋本身就是一個另類的交際場所,因為在剪頭髮的時候,我們本身不認識理髮師傅,過程中彼此之間會吹水,這也是一個直接的溝通過程。《你好,歡迎光臨,再見!》為了讓觀眾與演員可以即興地演出,作出了科技上的新嘗試,這是比較大膽的,是次表演由ChatGPT人工智能編寫的戲劇。
張少鵬認為,以前髮型屋就是一個社交的地方,但這次不是一個陌生人,而是一部機械,這已跟你正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分別。當AI一望你的時候,就已經見到你的所有社交帳號,以及你的所有隱私,這就要反思人類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真與假又應該如何分別呢?甚至我做演說的過程中,這個我又是否真實,這一個行為是真情,還是假意,這又回到一個最原始的人性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真假,是否在ChatGPT之後可以無限地擴張及放大,即是說我們已經不再真實。對此,藝術可以作為一個出口,幫助我們理解科技革命,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讓大家深刻地反思,這也是藝術及藝評的魅力。
銀齡藝術節豐富長者生活
今屆城市藝穗節中,特別引入了“城市銀齡藝術節”,出席的藝術工作者也關注長者藝術,也是澳門一個比較新的活動,在這個情況之下,大家引入一個比較成熟的作品,當然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參與演出的單位有澳門的“詩篇舞集”,香港當代舞團“不加鎖舞踊館”,以及台灣地區的驫舞劇場。舞團的負責人在澳門邀請一些比較年長者參與,本身有語言方式,喚起他們一些重要的記憶,在肢體語言上可以再次呈現。在澳門凸顯不同年齡層及群體的包容性,互相尊重,這也是發展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張少鵬總結稱,今屆的城市藝穗節也是很有趣,這包括了當代馬戲、銀齡藝術節,而且還有台灣及澳門的朋友一起演出。特別為長者編舞演出,在排練上可能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技巧方面不太強,我自己看後也是比較感動,因為發現老齡化已經是社會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我自己父母在退休後,在澳門真的不知道做甚麼,都是待在公園度過一天,有時我們又會反思藝術是否能幫助他們,或者開發老年人這一個群體。藝術是否一定要分群體,因為藝術所針對的對象都是人,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民藝術家”,在澳門有六萬多位長者,為何這一群體沒有一個藝術的發展,藝術本身不分國籍,我會思考是否應更多地關注作品的內涵,特別針對長者的銀齡市場,藝穗節本身以社區演出為基礎,也是比較強烈,是否應更多地在城市孕育,做藝術之路,最要命的是走得太短。幸好澳門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地方,任何形式的藝術表演,都可以找到交集,在創作討論過程中,大家吸收不同的養份,創造更好的澳門城市藝穗節。
發佈者:靜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3/29/%e8%a8%aa%e5%9f%8e%e5%b8%82%e8%97%9d%e7%a9%97%e7%af%80%e8%8a%b1%e7%94%9f%e5%8f%8b%e4%b9%8b%e7%b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