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金枝玉葉、生不逢時

今天為大家介紹熟悉的名字,陌生的故事—“八大山人朱耷”。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是明代朱元璋的直系子孫,朱耷天生聰明,從小就喜歡寫字畫畫,8歲就懂寫詩、善書法、工篆刻、精繪事。朱耷自幼耳濡目染,他的祖父是詩書畫名家,從小就觀賞祖父的作品,閱讀叔父的畫學著作,常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畫詩詞。朱耷在書畫世家環境下,受到良好的藝術薰陶。

“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八大山人畫像—黃安平作品

博學多才,18歲的朱耷開展美好的前途,人生劇本卻未如我們所想的編寫。因為世代變更,金枝玉葉,生不逢時。1644年,明朝覆亡,清兵入關,局勢已去,崇禎皇帝自盡。朱耷,從此王孫貴族的身份隨著明朝興衰而沉浮。1645年,地方官緝拿散居各地的明宗皇室後裔,皇族們紛紛改姓易名,東躲西藏,各自逃命。朱耷也不例外,他隱姓埋名,朱耷易名為“八大山人”,“朱”字去掉“牛”字 ,即“八”,“耷”字去掉“耳”字,即“大”,變成—「八大」,號個山。古代,“牛耳”即權力,“執牛耳者”也就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朱耷沒了牛耳,從皇族變平民,從此過著步步為營,精神壓抑的日子。朱耷畫作署款常把“八大山人”形象化寫成“哭之笑之”,反映了他面對逆境的心態。

與佛結緣 27年禪林生活

在剃刀與屠刀之間,23歲的八大山人選擇了削髮為僧,這也是明代遺民大部分的選擇。八大山人取釋名傳綮,法號刃庵,開展27年的禪林生活,研究佛學思想。他的師父釋弘敏,深通禪理。師父、八大山人與另外一名徒弟饒宇朴三人喜愛寫詩,曾留下一些詩作,《白狐峰八景》:

釋弘敏(師父):
狼藉威音臭味新,臨風嘗惜弄花人。
香嚴未許從緣入,到此知誰掃客塵。

八大山人:
十二風流曲曲新,聞香誰是問香人。
若從此處尋花悟,緣起無端墮六麈。

饒宇朴(徒弟):
木樨公案一番新,有叩還須善聽人。
會得拈花微笑旨,武陵久已絕風塵。

由上述詞組(1)“味新”、“曲新”、“番新”;(2)“花人”、“香人”、“聽人”;(3)“客塵”、“六塵”、“ 風塵”。可見,師徒三人以詩唱和,詩??行間透露極具默契的關係。

巧遇伯樂 棄僧為道

1666年,清延政府允許明宗室改姓隱居者返回家園生活。而八大山人則喜愛四處遊歷,旅居在外。他由45歲(1670年)至55歲(1680年)十年間,足跡遍普奉新(江西),新昌,進贀(南昌),臨川(現江西省撫州市一帶)等, 認識不少朋友,亦有官員,包括得到時任新昌縣令的胡亦堂欣賞八大山人的才華,他們關係甚佳。

1680年,賞識八大山人的伯樂–胡亦堂即將調離臨川,八大山人原本情緒不穩突變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由此可見,八大山人內心是如斯不捨胡亦堂的調職。某天晚上,他更把曾穿過的僧衣撕扯及焚燒,再步行回到久別的故鄉南昌(很遠,兩地直線距離91公里)。36歲,八大山人棄憎為道,經營“青雲譜”道院,擔任主持,編寫“青雲譜志”,由僧人轉為道士的生涯直至62歲退休。

隱居在自己的畫裡

如果八大山人是一本書,一定是一本精彩得捨不得看到結局的那一本書。才華出眾的皇室子孫、27年僧人體驗、26年道士生活,如此豐富多變的精神世界,晚年生活又會是如何呢?他過得十分清貧,只能靠賣畫為生,而他畫作生涯中最高藝術成就卻相對集中在這個時期,晚年畫技成熟發展與社會審美要求也有一定關係。

八大山人擅長繪畫“青白眼”,畫的物象比較誇張,突出事物主要特徵,寄託個人情感。因此常見“翻白眼”的魚、鳥、鹿等,書法大多以“孩子氣”的簡單手法,但詩詞卻深奧難解。他的畫作總給孤傲、倔強的感覺,這也是自身的寫照。他的畫作後來主要散落在中國不同省份的文博館、寺廟等,價值非凡,一畫難求。

“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花鳥圖之二
“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花鳥圖之三
“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松鹿飛禽圖 藏於無錫市博物館
“哭之笑之”-談明朝朱元璋的後代
野鳧圖 藏武漢文物商店

發佈者:陳 淑怡,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8/26/%e5%93%ad%e4%b9%8b%e7%ac%91%e4%b9%8b-%e8%ab%87%e6%98%8e%e6%9c%9d%e6%9c%b1%e5%85%83%e7%92%8b%e7%9a%84%e5%be%8c%e4%bb%a3/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5日 下午5:44
下一篇 2020年9月24日 下午12:40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