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是甚麼?回顧我們的語言環境,「搏」一字是「拼」的粵方言音,在大家眼中代表拼命地、竭力地做一件事,不是單純的與他者搏鬥,更多地是指在既定的環境下,用盡全力嘗試打破僵局。
為「搏」甚麼?可能只是「搏」那一剎那的想法成真時的感動。對於人生的未知性而言,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需要搏的時候,這是選擇性的搏鬥,然而對於藝術創作者,他們所選的就是一條以「搏」形成的道路,因為藝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彷彿對搏劇場節有了些許的認識,在這樣一個充滿力量及無限可能性的舞台上,會呈現何種的作品,都會是讓人滿懷期待的。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為雙年戲劇節,自二○一三年成立至今,匯聚澳門本土各藝術單位及獨立的藝術工作者,致力連結海內外的藝術文化交流,多年來備受業界矚目。
BOKFestival2021從去年七月底開始啟動,分為BOK Movement和M Mode24社區自定義兩大板塊,再次探索澳門藝術的無限可能性。BOK Movement是以當代藝術為一切入點探索劇場。在時代的發展中,人們對劇場的印象亦不僅停留在刻板的空間限制上,如同當代藝術的巨大涵括性,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屬於個人或社會的藝術。
然而在此基礎上,所謂的藝術圈會趨向模糊化,傳統與現代,實體與虛構都相互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這樣一個舞台上,呈現出來的是多元化的合作,這代表了一種理念分享,於藝術創作者而言,他們能在創作上碰撞,增減想法,形成新的作品。另一方面,站在觀眾的角度上,既可以欣賞想像中的藝術表現,亦能體會想像之外的藝術驚喜。
藝術的賦予者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或是一條街道,人們總是喜歡給予它主題或代表其文化的名詞。久而久之,這個主題反而成為了保護架,限制樹木生長的姿態。就像是在欣賞藝術,我們往往會習慣思考它的所屬,它的呈現手法,它的藝術價值等,如若換種想法呢?不是想在藝術下它能有什麼價值,而是去思考它的本身能創造出何種藝術。這就是社區自定義。
M Mode24社區自定義自二○一九年策劃並啟動,兩年後再次於「瘋堂區」回歸。一連兩周末,搏劇場節連同四十多個單位策劃了逾百場活動,讓民眾深入體驗這一社區給予的藝術文化。這是一場表演藝術與社區的對話,澳門「瘋堂區」是一個匯聚了多種潮流藝術的文創區,位於喧鬧的車水馬龍背後,走進去一點就看到色彩繽紛的特色房屋,只一樓之隔,就是一個嶄新的區域,這裡給人的第一藝術感受——有趣。
再進去,你會發現每一間小店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是店主自己最直面的藝術分享,色彩、裝飾、產品都是他內心喜愛的藝術文化,不僅展示藝術作品,而是通過人們的步行觀看、觸摸、擁有去交流。在同一區域中,存在了不少相同的店舖,這種自由的呈現也就代表了這一社區,只屬於「瘋堂區」的藝術自定義,一種新的街道次文化。同時,這一社區給予人們的感受都是獨立的。
自由、安靜、豐富等感受的體會,隨着不同時刻的體驗發生變化,每一個參與的人都會變成這一藝術的參與者,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在分享中形成藝術,在形成中體驗價值,整個過程是有趣的,三位策展人亦有談到在活動進行時,吸引了社區中不少沒有參與活動的店家,他們都躍躍欲試想一起「玩」,這也鼓舞了他們的「搏」精神。
實驗精神下的劇場
劇場原意指「看的場所」,現多被用於統稱特定的藝術表演。它是一種可容納多種表演藝術的舞台,在一般的思維中,劇場是指在室內、特定範圍內的空間場所,但慢慢地,劇場發展成一種藝術文化,我們常常會看到在露天下、在觀眾中等不同地方表演的劇場文化藝術,甚至常被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搬至生活當中,形式所謂的生活劇場。
藝術需要不斷創新,劇場文化也需要新的定義,生活劇場就是把生活對白轉化成劇場的主角,通過藝術呈現出來,就像把社區變成場內的核心,並圍繞此發展、逐步高潮並邁向結局,這都是一次實驗。
當然,對於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受市場以及商業限制,本地的藝術市場仍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對澳門以文化旅遊為發展方向之一,藝術價值化的穩步前進,還是深層次的文化醞釀,發現生活的美好,都是值得思考。而在文化藝術眼中,確立本土的文化定位,明確視野,在同一思維來創作內容,都是至關重要的部分。另一層面,藝術的實驗也是對城市的思考,如劇場不會局限於單一的空間內,文化藝術亦能嘗試打破傳統,讓更多的藝術創作從街道、社區到城市,融入市民日常使用的空間,在人與藝術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都是一次值得嘗試的實驗。
發佈者:麥文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3/28/%e6%90%8f%e5%8a%87%e5%a0%b4%e7%af%80%e6%89%93%e7%a0%b4%e8%88%9e%e5%8f%b0%e6%82%b6%e5%b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