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輝,本地導演,台灣世新大學畢業,現時任職於多媒體製作行業;由於自中學起便對影片廣告的創意式行銷有著濃厚興趣,大學修讀廣告時,便與其他導演及拍攝學系的同學開始拍片參賽,畢業返回本澳定居後多專注於記錄性質的影像工作及戲劇演出,2012年至2013年間重拾對影像創作的熱情,開始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拍攝並執導短片,曾於文化中心舉辦的《極拍48小時》比賽中,憑藉劇情短片《凌晨》獲得首名大獎,漸漸為業界所認同。
孔慶輝說他自己一直以來都十分喜愛影像方面的東西,這種喜愛可能始於中學生時代,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不少有創意的行銷廣告,他認為在短短數十秒內便能將一個訊息、一個概念帶給觀眾,是一件“好勁”的事;更令他萌生要在大學修讀廣告學系,學習拍攝廣告的念頭,他最後亦成功入讀世新大學的廣告學系。雖然進入大學後,他才發現廣告學系更多的是教導學生行銷及市場推廣方面的知識,有點兒「入錯師門」的意思,但世新大學內仍有不少其他關於拍攝及製作的學科,而且當時台灣的創作文化及氛圍,其濃厚程度領先澳門很多,所以他在大學內很快便結識到不少有志創作影片的朋友,亦嘗試過參加為不同品牌製作廣告的影片比賽;過程中雖然有辛苦有勞累,但孔慶輝認為拍攝帶來的獨特成就感,是做其他事情無法帶給他的。
《淩晨》以意念、手法及故事完整性在大賽中取勝,透過檢視自己或他人去發揮題目,角度獨特,同時更保留開放空間讓觀眾思考,大賽評審一致投票認為這是最佳作品,並指出編導演皆非常稱職到位,令影片可觀度大增;其主要講述兩名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的中年男人為了尋找真我,消除這種生活狀態,在凌晨時分,以與白天截然不同的身份過另一種生活的故事。無獨有偶,孔慶輝所執導的影片中,大部份都如《凌晨》一般,主角總帶有一種對自己、對他人生活的探索及認知。
例如《媽媽的舊情人》,女主角的母親去世後,藉著母親遺下的字條尋到一位媽媽年輕時的舊情人,男子口中所講的舊日往事,母親往日的形象與爸爸所講又有所不同,女主角在兩人的往事中,重新了解已故母親的故事,屬一種回憶敘述性質的影片;
再例如於戀愛電影館影片節中放映的最新作品《撞牆》,影片講述主人翁患失智症的母親走失,之後在社交網站尋親的故事,揭露網絡虛擬世界的假象;同時《撞牆》在今年更成為澳門影史中首個入圍金馬獎的影片,孔慶輝對此的感受是除了驚喜還是驚喜,因為整段影片的幕後製作人員及演員全是本地人,團隊起初只是以練習的心態去拍攝,但最後卻走得比想像中更遠,有點意想不到。而金馬獎將於今年11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到時劇情短片的得獎者亦會揭曉。從作品《撞牆》中,已側面反映出本地製作已具備一定水準及能力,孔慶輝希望本地製作人能獲得更多機會累積拍攝經驗。
對於作品內容中關於自我認知的哲學內容,孔慶輝表示亦沒有特別去以此為主軸進行編劇,他說只是喜歡用影片講述關於人的故事,而人的故事很容易便會與存在價值的命題相連接,更容易突出生活與哲學的主題;其次是因為由於自己是澳門人,他認為澳門人是一個很特別的身份,當澳葡殖民時代結束,上一代與自己對殖民統治的情懷不一樣,而回歸後出生的一代,對過去的澳門亦只能從前人口中了解一些,可能這種迅速變化造成的世代差異,使得他的很多感觸亦在作品中有情感投射。
對於拍攝影片,孔慶輝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講大道理,他笑言自己年紀尚輕,亦不算飽經世事,認為自己並無資格對其他人說教,反而認為執導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以往醉心於劇場演出,很多時候他也只是演完就算了,但每次執導影片,與編劇探討劇情,每一個劇情點及轉折都會挖至最深,令自己在影片的命題中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因此每次在拍攝後,對該議題的摸索及感悟也會更深,他認為製作影像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印記,亦帶動了自我的成長,整個過程便更有意義。
現時孔慶輝正策劃拍攝電影長片,與編劇正在創作兩個院線長度的電影劇本,其中一個正是探討劇場的故事,較為奇幻同時又再次涉及到哲學命題;另一個劇本則較為文藝,希望講述本澳現時石排灣社經屋群居民的故事。他說雖然現時劇本才剛剛進入籌劃寫作階段,但期望將來能找到投資者,將電影拍攝出來並於院線正式放映。
發佈者:何 家豪,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6/11/17/%e5%ad%94%e6%85%b6%e8%bc%9d%e2%94%80%e2%94%80%e5%9c%a8%e5%9f%b7%e5%b0%8e%e4%b8%ad%e6%80%9d%e8%80%83%e4%ba%ba%e7%94%9f%e5%83%b9%e5%80%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