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茨林圍

遊走茨林圍
百年古榕

茨林圍作為澳門現存唯一的圍村,即使經歷多個世紀洗禮,至今仍有人居住,保留了最原始的社區風情,頗有人情味。該圍有近四百年歷史,在入口處種有百年古榕樹,總佔地約九千平方米,是澳門歷史最悠久及最大的圍村。

我們從大三巴的古城牆向下走,即來到了茨林圍最上層的入口,該圍劃分為四巷,第一巷在哪吒廟旁邊,這是一個很獨特的分層制度,上層住的都是較為富有的居民,周邊的設施保留得較完整。上世紀四十年代,大炮台木屋區發生大火,部分災民遷至茨林圍,於是大三巴一帶被劃為旅遊風景區,並在茨林圍上層修築圍牆作為屏障,在圍牆與大三巴之間開闢馬路,命名為“高園街”,把茨林圍分割成南北兩段。

遊走茨林圍

關於茨林圍的名稱,葡文名為Espinhol,意思為“尖角”之義,相傳當時有座小山,附近居民叫“山頭頂”,當時的荷蘭籍居民以種薯仔維生,所種的薯仔非常茂盛,仿似叢林,相傳就是這樣得名。而將茨林圍分成南北兩段的高園街,當年澳葡政府有意把大三巴規劃為旅遊區,雖然今天部分場景面目全非,但我們依然能見到茨林圍的圍牆遺跡,這都是比較少人知道。

我們往茨林圍的第二、三巷深處走,這裡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歷史故事分享,部分年輕人喜愛日本文化,而茨林圍在幾世紀前的故事,也與日本文化有淵源。在四百多年前,當時的日本豐臣秀吉時期,驅趕國內的天主教徒,嚴禁傳教,令這些教徒流亡到世界各地,澳門也成為這些日本教徒的定居地之一。當時大三巴經過幾次大型維修,據清印光任的《澳門記略》文獻記載中,也有一些日本匠人參與維修,在圍內自成一國,築房耕地,種菜養活自己,這都是後話了。

遊走茨林圍

從茨林圍的第二巷一直走,有一條秘密通道往外面新勝街,沿途的多幢兩層磚屋丟空,但至今仍有部分老居民選擇留下來,這相信在澳門較難找到相關或類似的地方,圍內四通八達,窗戶半掩不開,有多個出入口通向高園街。在二、三層都有很多舊屋,電箱水管破舊,門牌並不清晰,部分房屋人去樓空。值得一提的是,在茨林圍居住的多屬草根階層,在圍尾盡頭之處,有一個大水井,直徑達十二呎,具體的時間難以考證,但這個水井養活了圍內幾代人,他日當局若活化圍內景點,該井值得作為歷史見證,加以修葺。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以前澳門周街窮人,大家為搵兩餐,咬緊牙關,澳門昔日靠三大傳統手工業爆竹、火柴及神香,趕上時代發展步伐。在茨林圍內,部分家庭的精神支柱,也以擯炮、搓香為生,大家都在苦中長大,棒下出孝兒,也成就了不少工商界名人、政府高官及建築師,在難苦歲月中創出一片天地。

潮流興保育,茨林圍的去留發展也成為了聚焦的議題,要安置區內居民,重新將圍內有特色的房屋,加以活化,持續優化環境,善用公共空間,將大三巴及大炮台的世遺景點,延伸至茨林圍,在尊重原居民的意見下,保留圍村特色,分流遊客往不同景點,未嘗不可。

遊走茨林圍

發佈者:靜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8/24/%e6%b8%b8%e8%b5%b0%e8%8c%a8%e6%9e%97%e5%9c%8d/

(3)
上一篇 2022年8月24日 上午10:39
下一篇 2022年8月24日 下午2:2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