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張健文

劇場導演張健怡兄長,曾在後者小學導演一場劇作時差點成為其中一名演員,後來中途放棄。現為柏林自由大學視覺人類學博士生,2021年起同波蘭藝術工作者媽打沙律合作,並成為藝術二人組合。

媽打沙律

媽打沙律(Marta Stanisława Sala,舊譯瑪塔薩拉)2014年曾為波蘭博古斯瓦夫斯基劇院的劇作《魔鬼小帕維爾》(Diabełek Pawełek)設計服裝和海報。2022年為柏林環形劇院《瑪麗亞殺了一隻狗》(Maria Kills A Dog)作服裝和舞台設計。

《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備註:今次筆者再同媽打沙律(Marta Stanisława Sala,舊譯瑪塔薩拉)在文字上再合作,為小城實驗劇團《走開,不跟你玩了》演前寫了一段文字,由當時到現在都有一種想同各位觀者一起解構觀看(現在也能解構閱讀劇本,原作收錄於《適切的表演⸺黃庭熾劇本集》)。筆者幾次在《澳門論壇日報》上介紹澳門廣東話劇場,某程度都是離不開早年的中葡翻譯角色,要兼顧向葡文觀眾推廣華文作品,無法完全只說自己的感受。

今次用中文作稿,同媽打決定用最大自由作藝術書寫(作為書寫藝術的方法),希望擺脫(幻想的)文字對自己太多的枷鎖。跟媽打“打孖”上,是筆者一直有二元中心主義的構想和執着,要在文化上、性別上、情感上,乃至是個人經驗和二人各種領域的交集上,盡量脫離一個人的思考,希望跟更多的觀者和讀者相互提供解構觀看的方法。

另,作為導演張健怡的兄長,本來以為需要特別解釋些甚麼,結果與想像的相反。一次在澳現場看過中早期《走開,不跟你玩了》的一次排練尾聲,之後回到柏林後,又再非線性來回地看了兩個排練錄影版本的大部分內容,又草讀了劇本的兩個工作版本,看到張健怡的生物人是親妹之餘,她作為導演,對筆者來說幾乎完全是陌生人(這樣真好!),同時對演員卻又了解可能過多無用的細節,很怕寫出甚麼所謂的評論。(“評論”中文筆者避談,洋文“critique”,筆者則是有較為猶豫的態度。古希臘文中有“κρίνω”,即“我判斷”,後來在拉丁文演變出形容詞“criticus”,有“批判的”、“至關重要的”、“(藝文)評論的”等義。“評論”都是出於個人的主觀,筆者一方面附會,但同時又因此而卻步。)

畢竟我倆觀看的方式不太公平了,先是極近距離(所涉範圍由十米到只有十釐米不等)地看幾個角色不公開、綵排中的對手戲(這是較為私密中看到的震撼),之後則是看錄影(而這則是突然的、冷冰冰的遠觀)。

媽打沙律說我倆看到的是赤裸裸的原劇,因為沒有舞台上看到一切的精緻,我們更能專注於思考劇作要帶來的人性問題和演員的演出。即便如此,筆者渴望更多了解、甚至反覆重看公演錄影和在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再次重申作為“評論”者,指出自身位置的重要(此時,媽打說不喜歡“直女”的帽子)。所以最後決定,把演前草稿全文再錄之餘,同時配上媽打沙律在觀演/映和聽筆者口譯時所作的部分速寫筆記,期待參與到“評論”的其中:

各位觀眾,好戲1 即將開始。請注意,您的看法及其相關觀點可能會因您所處的座位和您自己的同理心、文化和生命經驗而受到限制,演出部分內容將因為演出中安排的即時直播錄像(平面化、演員手執鏡頭的視覺)而無法因座位不同而改變。演出時,請盡量投入觀賞的過程,參與觀賞劇場/遊戲(play)中的各項兒童和成人內容。

1.「好戲」是谷歌自動翻譯拙文德文原文的「Stück」(意即劇作)時的選詞,勢必是好劇!

《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導演、製作人、演員、音響設計和全體工作人員(譯成中文後,所有職位均被去性別化)的觀點必須得到您的旁觀,以達致劇場的完整。

演出內容可能導致不安(包括性興奮),請自行承擔與角色和內容的聯繫時產生的風險,過來人有這種風險的機會將特別偏高。

劇中角色:

老師,官僚定義年齡37、28、37、37、23歲,心理年齡請自行判斷,性(別?):生物學上的男人或其變體(觀眾須自行詮釋),精神壓力因素:自行判斷

編輯、前學生,官齡25、16、25、20、25、11歲,心理年齡自行判斷,性(別?):生物學上的女人或其變體(自行詮釋),壓力因素:死去的父親

編輯、前學生的母親,官齡42歲,心理年齡自行判斷,性(別?):母親或其變體(自行詮釋),壓力因素:單親媽媽

老師的前男友,官齡35歲,心理年齡自行判斷,性(別?):生物學上的男人或其變體(自行詮釋),壓力因素:自行判斷

教育局官員,官齡28歲,心理年齡自行判斷,性(別?):生物學上的女人或其變體(自行詮釋),壓力因素:自行判斷

各位觀眾,演出即將開始,敬請各位一起解構劇中(事實上)的類別和概念,並想像這些類別和概念不存在時,劇情會有如何的另類解讀。拙文以旅居柏林的一個亞洲直男和一個東歐白人“直”女的“聯合”觀點,提供以下的兩個示範建議,以後另請自行繼續旁觀、解構、刪除如性別、階級、權力等觀念:

當“自殺”作為類別和概念不存在時:

這可能會使不存在的自殺變稠為“生命的結束”,但這或許不能減少“生命的結束”時的絕望和懼怕。這只是劇情的需要、死刑還是行刑後的上訴?

1969年,32歲的法國教師加布里埃爾.魯西爾(Gabrielle Russier)因為曾愛過17歲的學生克里斯蒂安.羅西(Christian Rossi)而自殺(當時法國成年年齡為廿一歲),電影、香頌《愛你到死(Mourir d’aimer)由此得名。老師死後幾周,記者讓.米歇爾.羅耶(Jean-Michel Royer)請寶座上的龐比度對此發表評論。

總統難掩激動,無法說話近15秒後說:“本人不會說出我的感受。”《走開,不跟你玩了》中,自殺行為在整部作品的“蒙太奇”中不斷重複。一對不堪回首的夫婦“共同”自殺,妻子的丈夫為此要作出殺害女性(Femizid)的行為,妻子則擔心丈夫在她殺(Femizid)後不會自殺,這都發生在一張椅子上。妻子穿上高跟鞋,丈夫有殺慾。

再來是廿歲未來妻子的割脈自殺。當您停止/開始將刀視為切割靜脈的工具時,您多大了?

《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當“愛”作為類別和概念不存在時:

我倆(亞男、白女)之間,男性的觀點有着看愛情故事的意圖。平庸嗎?“Du bist scheiß-egoistisch”(谷歌翻譯的德語中文翻譯解構:你是。大便。自我中心的!),官齡25歲時的妻子對準備殺害女性(Femizid)的丈夫說。

女性的觀點要反駁:這到底還是個愛情故事嗎?角色間的演出,不論官齡多少,所以“人”都散發着似是幼稚、甚至無知的氣場。沒有事情較幼稚無知的成年行為,更浪漫。同時,也再沒有事情比幼稚無知的成年行為更危險、更具破壞性了。

(我們差點要引用羅蘭巴特的話:只有孩子和戀人才有寬宏的心。)

但,他們是否關心彼此,還是只是想玩弄對方,過度使用詭計、責備、打架、尖叫、失敗、懲罰。

劇中每次以不同時空重複出現的妻子和丈夫、學生和老師,縱使他們緊緊擁抱一起,都表現得好像單獨存在一樣。也許他們在感情中也會感到孤單。他們的身體也有這樣的感覺(慾望)嗎?

《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在一個場景中,高凱琳(是的,工作中的女演員,而不是某個虛構人物)穿上高跟鞋,在椅子上演出(工作)。她的腳是否在抗議我們作為旁觀者的觀望?

穿着非常細的高跟鞋,您能在椅子邊緣保持多久的平衡?鞋碼:34、37、40、44。

您願意在這個遊戲中,獨自站在椅子上還是與第二人一起勉強地沿着椅邊站着、徘徊?

這樣站着、徘徊,如果一個抱怨的人(丈夫、生物學上的男人)壓在您的肩上,您能忍受多久?

想想看:或許也許多虧了這個人,您才能找到屬於您自己的平衡。

《走開,不跟你玩了》:柏林亞洲直男和東歐“直”女的解構觀望

發佈者:張 健文,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12/27/%e3%80%8a%e8%b5%b0%e9%96%8b%ef%bc%8c%e4%b8%8d%e8%b7%9f%e4%bd%a0%e7%8e%a9%e4%ba%86%e3%80%8b%ef%bc%9a%e6%9f%8f%e6%9e%97%e4%ba%9e%e6%b4%b2%e7%9b%b4%e7%94%b7%e5%92%8c%e6%9d%b1%e6%ad%90%e7%9b%b4/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2日 下午3:49
下一篇 2023年12月27日 上午10:18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